陳墨:五方面入手 對“燈光凍”進行鑒別賞識

韓天衡題詞:石艷天下
青田石以明代“燈光凍”而名滿印壇,我留心數十年,發現當前印石玩家對於青田燈光凍認識相當混亂。印石圖冊、拍賣會、展覽、石章店出展的青田燈光凍有的像透明白凍石、黃凍石,還有的像產於麗水的小順凍石。或者干脆以一方青白透明的遼石來充數,而且價格不菲!
更令人困惑的是印家童衍方老師收藏有陳曼生刻款的真正青田燈光凍石章,外觀微透,隻像老坑封門青石而已!是古人對燈光凍的描述、命名有錯?還是該石早在明清時期就已採掘貽盡?或是現代人對燈光凍有認識的誤區?
燈光凍組章
形形色色都是燈光凍,買家該聽誰的?我想,隻因為真正的明坑燈光凍石實物太罕見了。但如果見過北京故宮館藏的《寶典福書》燈光凍組章和青田石雕博物收藏的燈光凍素面印章,你就會認識燈光凍的真面目!如何揭開燈光凍的神秘面紗,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它進行深層次的鑒別和賞識:
必須搞清燈光凍的地質生成。通過測試與分析,目前地礦學界初步得出以下結論:“燈光凍”樣品的礦物組成為葉臘石,多型特征為2M型,含極少量的1Tc型,其結構有序度高,化學成分表現為貧Al、富Si型,其邊緣部位具有石英化跡象;“燈光凍”樣品中的w(Fe2O3)為0.25%,w(TiO2)為 0.05%,Fe3+,Ti4+和 Si- O2--Al空穴心共同致色;“燈光凍”樣品中的Fe3+離子呈八面體佔位且質量分數少;“燈光凍”樣品中的葉蠟石晶體呈不規則葉片狀,大小較均一,呈彎曲片狀集合體結構;“燈光凍”樣品邊緣的石英化與其為 2M多型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是“燈光凍”形成的原因之一。
古獸紐 燈光凍 3x3x9.8cm
平頭印章 燈光凍 2.5x2.5x8.5cm
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的差異,使青田石不僅呈現出各種類型,同時也使其質地、色彩、花紋千變萬化。青田石中礦物的含量決定了石質的硬軟,一般氧化鋁含量愈高愈軟,反之氧化硅、氧化鐵含量愈高愈硬。純葉蠟石型的青田石,其Si02與 A1203成分非常接近葉蠟石理論值,雜質離子、外來離子、層間離子少,石質細膩,硬度適中,石色以淡青、淺黃為主,屬高檔雕刻石。高硅質葉蠟石型,其Si的含量偏高,石質較粗,硬度較大,屬較低檔雕刻石。高鐵質葉蠟石型,Fe的含量偏高,石色較深,一般為暗紅色、黑色,不透明,屬低檔雕刻石。
目前,學術界達到了共識,這些燈光凍的化學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基本特征,都是燈光凍鑒賞者普遍應掌握的基礎知識。青田石中化學成分的變化而導致外在石色、質地、透明度的差異。青田石的顏色主要由Fe3+、Fe2+、 Ti4+引起,並呈現紅、黃、綠等色。這些致色元素含量小於0.25%時,形成淺色調,透明度較高;當其含量大於0.5%時,石色變深,透明度降低。次要礦物對石色亦有很大影響,如含剛玉呈深藍色或淺藍色,含紅柱石呈粉白色或肉紅色,含藍線石呈淡藍或紫羅蘭色等。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