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青年畫家常用“好玩”來表述他們的描繪對象或描繪方式,“好玩”甚至成為流行語。他們以自己喜歡的形象或場景作為主要創作對象,潛在地以其理解方式介入“正統”的當代中國畫創作,而這亦成為當下中國畫創作中被理解為“生活”概念的一種方式。比如,他們利用網絡技術將藝術史中現成圖像和日常圖景組合,以溫和而含蓄的方式介入到大眾文化批判當中,來表現常態生活場景中隱藏的反諷與隱喻。在中國美協主辦的常規展覽中,這種利用現成圖像的作品雖並不佔主流,其觀念也未必清晰完整和具有較強針對性,但客觀上卻呈現出對深入生活和反映時代精神等主流藝術觀念的探索與提問。筆者前不久在包頭舉辦的“第三屆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復評中,就看到了一些作品所呈現的某些特點。
青年畫家在日常生活題材裡增加“輔料”,如挪用現成圖像來構成自己的作品,其手段往往是隱蔽的。譬如某作品描繪了一群人在共同仰望某個點,或者是大街上的某個交通事故,或者是一個爬上電線杆的瘋癲人物,然而卻有一人面對畫外,並直視觀眾。如果仔細觀察,其形象是一張用發型掩蓋的側臉“小胖”,“小胖”本是網絡紅人,該形象一經出現,立即引發網友惡搞,花樣百出。“小胖”被貼到各種圖像當中,置換到不同的文化語境裡,從日常生活人物到好萊塢大片人物乃至時事政治人物,甚至波及美術史中的名作,成為新世紀中國最著名的網絡惡搞形象之一。這種“無厘頭”故意將一些毫無聯系的事物、現象進行組合串聯或歪曲,以達到搞笑或諷刺的目的,完全不遵循任何規律。而畫家把“小胖”的形象植入作品中,當然是有想法的。由於此類作品通常是線性描繪手法,本身乏善可陳,而將“小胖”形象植入其中,雖然觀念性並不強,但能達到一種效果,即是對這種集體不負責任的“圍觀”“注視”和“議論”的生活的一種嘲諷。
還有作者描繪一個坐在沙發上的時尚青年與一隻兔子打扑克的情景,周圍布滿了魔方、套環等道具,黑白色塊的排列暗示這是魔術的世界。生活中的魔幻色彩常常用於表現對命運、生命和青春的關注,試圖超越日常狀態的嘗試,反映了人們對自身各種無法滿足欲望的渴望。作者在帶有魔幻色彩的描繪中,試圖與魔術進行對話,比如挪用了宋代畫家崔白《雙喜圖》中的兔子,這隻回頭觀看作品主人公的兔子成為作品魔幻意味的一個“道具”,也許指向了某種不可道明的內容。美籍學者姜斐德認為,結合《雙喜圖》產生的時代背景,“兔子”最為常見的是與男性孌童有關,隱喻太監﹔而從肩上扭頭往后看的兔子並不自然的姿勢看,有某種危險的信號。因此,這個作品當中的兔子如此安排也許有所隱喻,在當代西方同性戀已逐漸合法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同性戀也逐漸被大眾所寬容。作者是否拿兔子對青年同性戀進行某種隱喻不得而知,但兔子作為欲望的對象,引發出對未來不確定的生活的憂思。
現成圖像的挪用在當代藝術創作當中已逐漸被中國畫家所接受。但圖像挪用是否能夠成功地揭示問題,其觀念性是否得當,是否具有文化和社會意義,對於一個習慣於對物寫生的畫家來說仍然是個問題。譬如某畫家描繪了一頭北極熊徘徊在尚有殘雪的鄉間公路上,這種挪用就令人匪夷所思。盡管可以理解畫家對生態的關注,而中國北方冬天的公路(有漢字的公路標示)是否可以出現北極熊尚且不論,北極熊生存當然很重要,但中國當下的某些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遠遠超過了北極熊生存環境的問題。這種挪用,顯然超出了常識的范圍和必要的問題意識。
深入生活、反映時代精神一直是主流展覽遴選作品的核心要求之一,生活方式本是千姿百態的,如何讓更豐富的生活場景甚至亞文化內容進入創作,客觀而真實地表達當代社會文化的不同側面,倡導積極正面的文化批判精神,同時也要符合多數觀者的接受心理和審美習慣,仍然是不可小覷的問題。
事實上,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已經看到在如今的中國畫展中,豐富的圖像樣態已被主流所接受,評委的眼界不是問題,需要考驗的,正是創作者的技法與觀念、對生活提煉與參與程度以及能否發出更智慧的提問。(作者為青年批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