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文,生於1916年,遼寧北鎮人。九一八事變后,流亡北平。1934年秋,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1936年10月,畢業分配到空軍第5航空大隊24中隊見習,第二年4月,任少尉飛行員。1937年8月16日,閻海文奉命駕機轟炸虹口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在完成轟炸任務返航時,座機被日軍高射炮擊中,機身著火。閻海文跳傘后落入日軍陣地,遭數十名日本士兵圍捕並勸降,閻海文不為所動,用飛行員佩戴的手槍擊斃五名日軍后,用最后一顆子彈自殺殉國,年僅21歲。
南海鷹揚 1938年,水彩畫,42厘米×30厘米
1938年5月10日,在漢口、南昌的中國空軍組成幾個飛行隊入駐廣東。11日,中國空軍挾帶炸彈,一日之內三次遠征南海,在萬山群島附近炸沉日艦2艘,重創2艘,擊落日機3架,擊傷3架,中國空軍從此威震南海。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武漢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日軍倚仗空中優勢,頻頻對武漢進行狂轟濫炸,妄圖“以炸迫降”。中蘇空軍聯合作戰,給日軍以有力的反擊。1938年2月18日,日軍出動38架戰機剛接近武漢市郊,中國空軍戰斗機群就予以有力攔擊,創造了12分鐘擊落敵機12架的奇跡,贏得了武漢抗戰時期的首次空中大捷。
1938年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長節(即天皇生日)。為了向天皇祝壽,日本海軍第2航空艦隊出動27架戰斗機、18架轟炸機襲擊武漢。得到情報后,中國空軍第3大隊、第4大隊、第5大隊出動19架飛機,蘇聯援華空軍志願隊出動45架戰斗機,迎戰敵機。在武漢上空,中國空軍健兒與敵機展開了殊死搏斗,血戰半小時,擊落日機21架。在這次空戰中,年僅21歲的陳懷民駕機與4架敵機格斗,擊落1架敵機后,陷入5架敵機的重圍之中。在機身中彈起火后,陳懷民放棄了跳傘生還的希望,毅然向敵機猛沖過去,與敵同歸於盡。
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遠征隊,在空軍第14隊隊長徐煥升、第19隊副隊長佟彥博的帶領下從武漢起飛,第一次浩浩蕩蕩越過無邊無際的東海,飛臨日本上空。在日本長崎、福岡、久留米、佐賀及九州各城市散發傳單20多萬張,並偵察日本軍港及機場情況。
在散發的傳單中,有《中華民國空軍將士和中日人民親善同盟告日本國民書》,其中寫道:“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傷害貴國人民的生命財產。我們是向日本國民說明貴國的軍閥,在中國領土上作著怎樣的罪惡。”在《中華民國全國民眾告日本國民書》中寫道:“早從昭和六年,貴國軍閥就對人民這樣宣傳: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隻要滿洲到手,就民富國強。可是佔領滿洲,今已七年。在這七年之間,除了軍部的巨頭做了大官,成了暴發戶以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麼呢?隻有沉重的稅收,昂貴的物價,貧困與飢餓,疾病和死亡罷了!”這些傳單是威力很大的精神炸彈,對日本侵略者是沉重的打擊。
1939年5月3日上午9點,36架日本轟炸機從漢口機場起飛,4小時后飛抵重慶。下午1點半轟炸開始,短短半小時內,每架飛機丟完了各自攜帶的750公斤炸彈。這次轟炸,673人死亡,350人受傷,重慶的街道房屋大量被毀。夜幕降臨,重慶約20萬人無處過夜。第二天傍晚,日機又在重慶投下了126枚炸彈,死3318人,傷1937人,是戰爭史上死傷首次超過5000人的空中大屠殺。
日軍攻佔太原后,為了進襲西安、漢中、蘭州等西北重地,在山西運城擴建了一個較大的飛機場。1939年7月25日,中蘇空軍組織機隊奇襲了運城,機隊是從成都起飛的,飛臨運城日軍機場時,日軍飛機數十架排列在機場兩旁。日軍沒料到中國飛機會來襲擊,因而來不及起飛截擊。中蘇空軍以日軍重型轟炸機為目標,投彈40多枚,轉瞬間,運城機場成為一片火海。這次閃電奇襲,炸毀日機30余架,是抗戰以來最成功的奇襲轟炸。
梁又銘《中國空軍抗戰史畫》創作背景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梁又銘請纓赴滬參戰是其抗戰美術的開端,日后梁又銘回憶其硬是站在空曠的地面上,用攝影機捕捉日本飛機的鏡頭。幾次,為了搶鏡頭,哪兒被炸,就往哪兒跑。回憶起來:“我命大,活到今天。”而1933年繪制的《日本侵略中國史畫》是已知梁又銘最早的抗戰美術出版物。梁氏的抗戰美術主要有兩大成就,其一,創刊並為之插圖的《中國的空軍》﹔其二,24幅“中國空軍抗戰史畫”以及“正氣歌”系列。
……
“中國空軍抗戰史畫”是梁又銘最重要的代表作,此次展覽雖未能展出原作,但其相關空軍抗戰題材的中國畫、水彩畫也足以能夠說明問題。因為,描繪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的畫作,雖有如胡一川的《轟炸》、王琦的《肉彈英雄》、宋秉恆的《偉大的中國空軍》等,但與刻畫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陸軍畫作相比,不僅數量極其稀少,而且全然不成體系,這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的空軍題材從未引起美術界注意的原因,所以,此次梁又銘的中國空軍抗戰題材繪畫“重新”回到大陸抗戰美術史的研究之中,則僅以其數量大、成體系的特點,就足以讓它成為中國美術史中重要的研究對象,可謂是幸甚至哉。
——此處文字摘自《梁又銘抗戰美術作品》圖冊中陳都所撰《商業美術、現實主義、抗戰美術——以梁又銘為例》一文
據國家博物館微信號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