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古船發掘現場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攝
南漢宋代木構河堤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攝
中新網廣州6月11日電 (許青青 穗文考)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7日-11日陸續公布了2014年廣州考古五大發現,包括在北京路清代古船、市一大道宋明城牆、流溪河上游先秦兩漢遺址群、恆福路漢唐墓葬、以及越秀中路南漢宋代河岸建筑。
2014年3月至6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北京路一項目工地發現3艘古木船,專家判斷,這三艘木船制造和使用的時間則可能早至清代中期,清嘉慶、道光年間廢棄在此,可能是官府用於巡邏緝捕之用。據悉,這是廣州歷史城區首次出土古船。
此次發現古船的工地位於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所在區域屬於廣州古城區以南、珠江以北,俗稱“南關”。根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70),永嘉侯朱亮祖合宋代廣州東、中、西三城為一,並向北擴至越秀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廣州城以南擴建新城,新城南城牆大致在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一線。發掘表明,工地所在至遲在清代晚期仍然是珠江岸邊,屬江邊灘涂地帶,此后隨著城市擴展,珠江岸線不斷南移至今天字碼頭所在。
2014年6月-11月,宋明城牆在廣州市一大道南側工地被發現。城牆遺址南側堆積最深距現地表近6米,自上而下包括近現代、民國、清、明、兩宋及唐末五代時期堆積層。是廣州古城考古的重大發現,被國家文物局主編的《2014中國重要考古發現》一書中被列入全國38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
2014年6月-2015年5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從化區博物館等組建聯合考古調查隊,在從化區流溪河上游呂田、良口、溫泉三鎮共計新發現各期遺址共計260余處,其中先秦兩漢時期遺址共計220處。
2014年3-5月,在恆福路某工地,清理發現西漢、東漢、三國、南朝、唐、南漢及明代墓葬共20座,出土陶、瓷、銅、鐵等不同質地的文物302件(套)。其中,七座西漢墓年代自西漢早期至中、后期不等。有兩座西漢后期的同墳異穴合葬墓,墓室規模較大、保存完整,除隨葬大量陶器外,還有銅印、玉鎮、石硯、金飾等器物,特別是兩枚龜鈕銅印,印文清晰,一枚為“王武信印”,一枚為“王武私印”,表明墓主人名王武,兩枚印章中,“王武信印”應當是用於公事往來,“王武私印”則多用於私人事務,表明墓主人為官這是廣州地區首次考古發現,意義重要。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中山三路以南、越秀中路以東工地清理南漢至宋代大型樁板結構的護坡遺存,以及宋代用蚝殼與石板壘砌的散水遺跡。宋代水溝分布在樁板護坡遺存以南約10余米,同在宋代東城的東側。由蚝殼壘砌成的遺跡有6條,其中3條由蚝殼與石板或石條構成的散水溝,彼此通連。經觀察,這類由蚝殼石板或石條構成的水溝遺跡,應當是宋代東城東牆外側的散水遺存。根據發掘情況判斷,護坡是南漢至宋代廣州城東城外的水岸設施。對研究廣州古城發展及歷史地理環境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