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日本藝術品投資悲劇會否重演

2015年06月01日08:18    來源:新快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日本藝術品投資悲劇會否重演

潘天壽《鷹石山花圖》以2.43億元落槌,加佣金2.79億元。

  潘天壽《鷹石山花圖》以2.43億元落槌,加佣金2.79億元。

李可染的《井岡山》曾拍出1.1億元。

  李可染的《井岡山》曾拍出1.1億元。

  中國籍藏家近年在香港及海外已創下超過10件過億元紀錄

  “天價拍品只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和由此及彼的問題,一件造成天價的藝術品,除了它作品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藏家賦予它的價值,買家對作品有特殊的情感,這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

  ——著名藏家鄭華星

  億元天價拍品總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不少消費者更好奇如此“天價”的作品到底都是誰在買,為何又值這樣的價錢。收藏周刊記者梳理發現,中國籍藏家近年在香港及海外已經創下超過10件過億元的紀錄。而曾經創下佛像藝術品最高價的買家鄭華星在接受收藏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天價拍品只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我們只是往大海中扔下兩顆炸彈,是引不起海嘯的,市場還需要慢慢去培育。”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孫林

  潘天壽天價作品上拍 因賣家資金出現問題

  潘天壽巨制《鷹石山花圖》在中國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以6800萬元起拍,經過近百輪競拍,最終以2.79億元(加佣金)成交,該成交價成為今年國內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同時也打破了潘天壽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更有媒體高呼中國拍賣重回“億元時代”。

  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會長石金柱近日在“融熙文化藝術大講堂”上透露,“這幅作品的賣家是河北的一位姓郭的藏家,他當年拍下這張作品時在同行裡許願,稱要與這張畫生死相隨,抱死而去。但他的企業今年資金出現問題,而且他曾經在嘉德拍賣買下多張高價作品,包括廣東一位藏家賣出的傅抱石的作品,均未付款,迫不得已再次拿作品上拍。而這次潘天壽的作品買家正是新疆藏家孫廣信。”對於如此“天價”成交的潘天壽作品,石金柱認為“價格離奇!1.5億元是最合理的。”隨后他補充,這就是拍賣的魅力,競爭以后價格就上去了。

  中國藏家近年創造的億元拍品已超過10件

  大概從2006年開始,收藏家劉鑾雄以1.1億元人民幣在佳士得(紐約)購得《毛澤東肖像》后,中國藏家創造的藝術品億元“天價”成交的事跡便不絕於耳,而近年更愈演愈烈。據收藏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由王中軍、王健林、劉益謙伉儷和鄭華星等人在中國香港以及海外地區創造的億元拍品已經超過10件。

  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更連續兩年入選美國著名老牌雜志《ARTnews》統計的全球最活躍收藏家名單TOP200。而在2013年的榜單中又出現了另外4位中國內地的收藏家:北京達世行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濱,出版商、現代傳播集團董事長邵忠,北京五洲風情文化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之夜”KTV主人喬志斌,多姆斯收藏創辦人張明。

  值得注意的是,收藏家鄭華星曾以2.36億港元請回“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大明永樂年施》款)”,創下中國雕塑品世界最高拍賣紀錄,而劉益謙則在去年用3.48億港元把“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收入囊中,創下中國藝術品拍賣最高紀錄。

  此后,不少人認為鄭華星、劉益謙創造“天價”佛像、唐卡的成交帶動了佛教藝術品的上漲,但鄭華星在接受收藏周刊記者採訪時卻風趣幽默地表示,“我們只是往大海中扔下兩顆炸彈,是引不起海嘯的。市場還需要慢慢去培育”。他強調,天價拍品只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和由此及彼的問題,“一件造成天價的藝術品,除了它作品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藏家賦予它的價值,買家對作品有特殊的情感,這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

  天價唐卡近二十年上漲了30多倍

  然而,無可否認,劉益謙用近3.5億港元創下的唐卡紀錄對於佳士得拍賣行來講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在“融熙文化藝術大講堂”上,佳士得(香港)高級副總裁曾志芬再次詳細地介紹了這一幅永樂款的唐卡。

  “我曾經試過梳理唐卡的來龍去脈,通過倫敦的同事找到相關資料。我發現當時拿到倫敦上拍的是一個印度的皇家貴族,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這個人叫錫金王,他們是一個小國家,當時這個國家要支持印度獨立,所以,當時錫金王就把這幅唐卡送給了印度的皇室貴族。然后這幅唐卡就一直放在這個貴族的房子裡,后來房子的另一個主人找到了它,所以,這幅唐卡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沒有拿過出來的。”

  直到1977年11月,這位印度貴族終於拿到佳士得(倫敦)拍賣行,並以7300英鎊的拍賣價格售出,而買家是一個英國人。有趣的是,這張精美絕倫,右上具“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款的刺繡唐卡,在當時並未得到專家認同。同時,人物身體上的明暗漸變的手法也被認為是西方傳入的,不可能出現在15世紀的中國,所以當時將年代定在19世紀,將信將疑的買家拍下藏品之后,做了碳14檢測,結果讓他大吃一驚,這幅工藝繁復的唐卡真是出自6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當這幅唐卡第三次出現拍場的時候,已經是1994年,在佳士得(紐約)以101.45萬美元成交。而在2002年當這幅唐卡出現在佳士得(香港)時,成交價已經飆升至3087.41萬港元,時隔11年,2013年再現拍場,劉益謙最終以近3.5億港元的“天價”買下。

  延伸閱讀

  日本畫商樂觀估計 50億美元購入畫作 最多隻能賣14億

  1988年,日本零售業巨頭三越百貨公司以47.7億日元購得畢加索的名作《雜技演員與年輕丑角》﹔西武百貨公司以13億日元購得莫奈的名作《睡蓮》﹔到了20世紀晚期,不到十年光景,日本人從西方進口藝術品總投資高達200億美元,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賣公司的油畫拍品,40%都落入了日本買家之手。

  上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泡沫爆裂,國民經濟由零增長到出現負增長,許多公司,工廠破產、倒閉。為了抵債,富商巨賈們開始紛紛拋售剛買到手的天價藝術拍品。在這場大甩賣中,齋藤拍回來的《加歇醫生》以7000萬美元(8250萬美元買入)賣出,賠了1250萬美元﹔《紅磨坊街舞會》以3500萬美元(7810萬買入)賣出,賠了4310萬美元。有經濟學家為此算了一筆賬,不到一年時間,日本人的藝術品投資淨虧了60%以上。據日本畫商最樂觀的估計,日本各銀行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的畫作,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

  而近年海外不少“天價”拍品均由中國藏家創造,不少人提出疑問: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藝術品投資的悲劇是否會在中國重演?收藏家郭慶祥曾撰文表示,他們購買藝術品並不是悲劇,他們只是在藝術市場的價格高峰期買入作品,而現在國際藝術市場正處在低谷,我們選擇現在時機出手也有這方面的考慮。而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也曾對媒體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與日本不同。當時日本本土的藝術品市場並沒有形成,收藏家主要以收藏西方藝術作品為主。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成已久,目前中國收藏家雖然購買的藝術作品分散在國內外,但以國內和亞洲地區的藝術家作品為主,並且傳統市場依然佔據大部分份額。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更為安全。”

  (部分據《誰在拍賣中國》作者吳樹轉述日本記者內森的話。)

(責編:赫英海、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