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雅圈”亂象
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怒批”書協“官氣”太重,讓官員兼職書法協會這一現象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事實上,各種藝術家協會領導干部兼職當“領導”現象一直頗受爭議。2014年12月,《人民日報》就曾發文炮轟一些領導干部利用書畫協會“中飽私囊”,《中國青年報》也發表評論,建議官方規定領導干部一律不得在書畫協會兼職,強調“隻有斬斷權力濫用之手,才能有效遏制‘退下去不要怕,名利雙收玩書畫’的藝術腐敗”。
書協中究竟有哪些亂象?除了書協,又有哪些文化藝術團體或協會,也是行政化的“重災區”?除了書協,“官雅圈”又有幾多權錢勾當?跟著華西都市報記者,一起來看一下。
“官雅圈”亂象
“專家說,當今中國,是一個靠頭銜吃飯的時代,如果你沒有頭銜,實際水平再好,也隻有靠邊站。所以,大家都運用一切的智力、財力與精力,去博取一個明光錚亮的頭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惜下跪、不惜勾兌,不惜出賣肉體乃至靈魂。這是一個我們不承認的一個事實。當代書法與繪畫最根本的缺失是操守的缺失。”
【亂象1】
哪些落馬貪官 與書協扯上過關系?
胡長清:“我是書法家,你們不要殺我”
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好書法,曾為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書協的理事。在任時找其題寫匾額的人絡繹不絕,胡長清因此收了不少潤筆費。2000年3月8日,胡長清被處死刑,有說法稱,胡曾乞求“我是書法家,你們不要殺我”,以后還可以“用書法服務人民”。胡伏法后,他的兩幅署名蓋章書法在南寧市貪官藏品拍賣會上拍賣均未成交,“字因人貴”轉而變為“字因人賤”。
陳紹基:花1000萬,買廣東省書協主席
原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還曾是廣東書協主席。一位正省級官員主動要求當一個相當於正處級的省書協主席,陳紹基可謂開風氣之先。鳳凰衛視何亮亮在2009年4月29日的《時事開講》中說,陳紹基花了1千萬元買這個職位。如果這個說法屬實,足見書協領導的含金量。
王有杰:從每平尺2千到每平尺50
因受賄罪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有杰,在任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等職務期間,賣官無所顧忌,收受錢財不擇手段。此外,其書法潤格在其擔任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時,被文化部文藝作品評估為每平方尺二千元。在中紀委專案組查處王有杰案件時,為評估他受賄藏品字畫價值時,順便把他的作品夾帶其中,其作品被書畫專家評定為每平尺五十元。誠如王有杰所言:“一個平民百姓就是寫的比我好十倍百倍,他的價格也不會比我這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高一分錢,這裡肯定與我職務身分有極大關系……”
【亂象2】
周一波辭職引發
陝西書協為啥有62位領導爭議?
就在2014年12月,時任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周一波辭職,將書協亂象推向高潮。2014年12月7日,據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官網消息,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周一波宣布辭去相關職務。此前周一波在《人民日報》撰文批評某些領導干部,熱衷於擠進藝術家協會兼職,樂於利用書畫協會職權謀利,作品低劣卻賣得十分紅火的怪現狀。希望領導干部從自身做起,自覺退出各級書畫協會主席團。
此前,據南方周末報道,2013年1月21日,陝西書協換屆,共選出了11名名譽主席、1名主席、16名常務副主席、18名副主席、10名副秘書長及6名顧問。62人的主席團陣容史無前例地臃腫。
近日,陝西書協官網上的第四屆主席團人員名單顯示,包括陝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陝西省委統戰部原部長周一波在內的8名副廳級(含離退休)以上官員辭職后,仍有27名副主席。
周一波辭職后,引發了網絡大討論。網友稱:“我們國家也就隻有一個國家主席、一個國家副主席,而一個小小的省書協卻有35名正副主席,如果再加上11位名譽主席,就有46名“主席”。假使再加上10個副秘書長,6個顧問,這個書協62名領導。可謂陣容強大,難怪有人稱它是領導人數最多的一個單位。那麼,這個書協要這麼多主席干啥呢?為何都想當書協主席呢?其實爭當書協主席的現象不只是陝西書協獨有,其他省份書協也為主席爭奪戰打得你死我活,頭破血流。有的“書法”水平實在不敢讓人恭維的官員也往書協裡面鑽。之所以這樣,關鍵還是一個“錢”字。
【深度分析】
什麼助長書協“官氣”,位子在前 名利在后?
中國的書法家數不勝數,每個層級都有書法家協會。書法家有組織本來是一件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好事,然而,如今的書協已經遠不如以往那般風氣純正,很多官員都被強拉進了書協,不僅成為會員,甚至還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書協和很多學校一樣,已經變得行政化,用王岐山的話說就是“官氣”太重。
如今的官場,對書法等藝術有興趣的官員應該也不少,但是,書法能達到比較高水平的卻寥寥無幾。不難發現,因為有太多不具備專業水准的官員進入書協,導致不少地方的書協成了官員賣弄風騷的俱樂部,即使他們的書法水平再不盡人意,依然有人擊節贊賞,甚至還不惜花費高價買入置於家中。主導很多地方書協的已經不再是藝術,而是權力,評價書法的標准也因此而變得混亂模糊。(變體)
“新華視點”記者曾採寫的一篇報道《誰讓“大師”滿天飛?文化腐敗牽扯官員腐敗》。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某地有人曾花上千萬元收藏了一位書協主席的字,結果這位主席下台后,字貶值到100萬元。
這件事傳遞了一些什麼信息呢?首先,“上千萬”原來不是書法作品的價格,而是“主席”這個頭銜的價格,“100萬”才是那幅字的價格。一幅字,能值100萬,也算得上是好字了,但是,“字價”不如官價。本來,書法是一種文化商品,可以有價﹔而官職不應有價,官職有價,是權力尋租的結果,是腐敗。當書法的價格隨官位的得失而漲落,反映的是文化失去了獨立的價值,成為權力的附庸,簡單地說,就是被官場化了。
“隻要坐上這位子,便有大把的名和利”
一幅字的價格漲跌,是個例,也許不能說明整體的情況。2013年,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換屆,產生16名常務副主席、18名副主席,輿論一片嘩然。知情人爆料,一個副主席一年賣字收入可達數百萬元級,理事收入也在50萬-100萬元之間,“隻要坐上這位子,便有大把的名和利”。
報道中,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青年書法家朱友舟說:“這充分說明文化圈內官職已經與經濟利益挂鉤,許多人拼命鑽營就為了在協會當個主席、秘書長、理事之類的,拿官場上的身份去賣自己創作的藝術品。按官職大小給藝術價值排序,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書長的好。這種行為對藝術本身是一種傷害。”“官大字就好”,並不始於今日。
“官價書法”,是用權力給作品定價
湖南省郴州原市委書記李大倫,他在任時出版了《大倫書法作品集》,定價高達418元,幾年下來他賣這本書一共“掙”了3000多萬元。“大倫書法”的熱賣,不是文化的繁榮,而是“官化”的榮耀。418元一本,不是書法的價格,是權力給自己標出的價格。
文化圈子的官場化,即通常所說的“行政化”,其內容是,書法家協會、作家協會一類的文化團體,從組織結構、運作方式到價值取向,被官場控制,並被官場同化,藝術家及藝術創作都成為官場的附庸,如同報道披露的那樣,一些所謂的藝術家,在一些政府官員眼裡,不過是一台叫得應的印鈔機,所謂的文壇領袖人物,不過是一些官員手中的籌碼而已。
“官而退則藝”,究竟是出於什麼動機?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馬嘯曾說過,:“‘坑多,陷深,水臟’,有人這樣描述當前中國藝壇普遍存在的丑惡現象,此看法雖有些過激,但也不無道理。我們必須正視當前壇被權力與金錢侵害的事實。此種侵害,尤以書壇為烈。不僅陝西書協如此,從中央到地方莫不如此如此。每當換屆臨近,書家、畫家們最忙的事,不是臨帖、寫生、創作或探究藝術,而是到處找關系,托領導。某些官員和商人們以職位和利潤為誘餌,聯手將藝人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一些官員和商人覬覦藝術品的高額利潤,於是便親自上陣,霸佔藝術界的要職。”
那麼,“官而退則藝”,究竟是出於什麼動機?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曾這樣說過:“為什麼想在書協當官呢?一是出風頭,二是好賣字。各級書協也希望退休官員加入,退之前就找好了,因為他們手中有資源,可以利用。貪污幾個錢是小腐敗,更大的腐敗是濫用權力做不利於國家的事情。”
他覺得,退休的官員連書協都不應該參加。退休官員如果喜歡寫字,可以讓真正懂字的人給他們輔導輔導,偶爾組織一個“書法展”什麼的,自己玩玩是可以的。
他曾這樣解讀官員爭相進書協的背后深意:“當今中國,是一個靠頭銜吃飯的時代,如果你沒有頭銜,實際水平再好,也最有靠邊站,或隻能獲取較低的收益。所以,大家都運用一切的智力、財力與精力,去博取一個明光錚亮的頭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們不惜下跪、不惜出賣肉體乃至靈魂。這是一個我們不想、不願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當代書法與繪畫可能缺失許多東西,如技法、文化、內涵等等,但是在我看來,最根本的缺失是操守的缺失。”
【新聞縱深】
該去“官氣”的何止一個書協?
在文化界某些領域,一些所謂的“大師”泛濫、真假難辨,這背后也隱藏著腐敗,甚至部分藝術品的價值也按官職大小論價。
官員作品按職務高低論價
“雅號”背后暗藏權力買賣
在文化界某些領域,一些所謂的“大師”泛濫、真假難辨,這背后也隱藏著腐敗,甚至部分藝術品的價值也按官職大小論價。
去年底,周一波等8名副廳級以上干部退出陝西省書協領導職務,這一表率行為引發了社會關注。
“文化圈內個別官職已經與經濟利益挂鉤,有的人拼命鑽營就為了在協會當個主席、秘書長、理事之類的,拿身份去賣自己的藝術品。按官職大小給藝術價值排序,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書長的好。這種行為對藝術本身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青年書法家朱友舟說。
業內專家認為,在一些地方,當選省書協主席、副主席后,作品潤格上升也是事實,這是“官本位”思想對藝術品市場的不良影響。原因在於藝術品的好壞往往沒有一個統一標准,在藝術團體中又人為地把書法家分成了三六九等,似乎主席、副主席就該比理事、會員的潤格要高,這是目前中國書法市場價值錯位所導致的結果。
“一些地方的攝影協會一般特別歡迎領導干部入會,還往往會推舉他們當會長、副會長。”一位攝影界專業人士告訴記者,讓領導入會特別有利於開展活動,靠他們的關系可以輕鬆籌錢、辦事。尤其是一些地市級以下的攝影機構,屬於民間組織,更急於吸引當地領導入會進圈。至於領導們的創作水准,“大多還是停留在感觀感受層面”。
“藝術品的好與壞,藝術家成就的高與低,應該由藝術家的專業、技法、創新這些純藝術的角度來衡量。”中國文聯副主席邊發吉說。
許多文化界人士指出,文化腐敗損傷了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沾染著“銅臭氣”,而且與個別黨政官員的腐敗息息相關﹔應對權錢交易、小圈子活動進行嚴厲打擊。
爭相戴上文化帽
“雅圈”成官員腐敗新災區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愛好文藝的官員通過各類官方和民間的協會搭台,形成一個“沙龍”或“雅圈”,結伴採風、辦會出展。然而,這個圈子卻暗藏腐敗。
攝影圈:燒別人錢玩自己的游戲。
攝影被公認是一項花費不菲的愛好,由於攝影既擁有高大上的硬件可以炫耀,又包含一定的文化審美含量能夠加分,所以,近年來在官員圈子裡非常時髦。而其中一些官員的攝影器材則是受賄而來。
書畫圈:中飽私囊。
一位曾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的國內著名畫家告訴記者,現在一些政府部門喜歡召集書畫家搞筆會,期間創作的藝術品有時會被少數官員中飽私囊。“我就親身經歷過一次,在一次官方組織的筆會上,國內幾名藝術水准很高的書畫家聯合創作了一幅畫,非常難得,這幅畫被一位領導拿回自己家了。”
收藏圈:投其所好。
辦案人員調查發現,在倪發科身邊,有一個玉石的圈子。在他的“明示”與“暗示”下,多名老板四處“淘寶”,以投其所好。為買到倪發科喜歡的和田玉,礦業老板吉立昌多次專程帶著玉石專家坐飛機去新疆,買回玉石供倪發科挑選。
玩過了的“官雅圈”
誰讓“大師”滿天飛?
有媒體還披露,一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要花一千多萬元才能角逐到這個稱號。
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原景德鎮市委書記許愛民角逐“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引發眾多爭議。其中有一個細節引人關注,在他擔任景德鎮市委書記期間,其作品價格昂貴,且供不應求。業內人士說,“書記的瓷器不是誰都賣的,你要想做個工程或者到這裡來投資,就可以先買書記幾件作品嘛!”這難道不是“玩過了”?
景德鎮曾成為“雅賄”的集聚地,難道與許愛民的“身先士卒”、“身體力行”沒有關系?
還有不少官員自己不懂藝術,卻為藝術家一同“混江湖”,甘當藝術家的代言人,一有作品展,就去站台和發表“重要講話”。這難道不是“玩過了”?
不少書畫家,工藝美術大師,也極力攀附官員,借機抬高身價。這其中,有沒有涉及腐敗的內容不得而知。這難道不是“玩過了”?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人民網、《錢江晚報》、《京華時報》、《中國文化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