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大師可以很單純

——“委拉斯貴支”大展看后

李述鴻

2015年01月12日09:2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師可以很單純

公主(油畫) 委拉斯貴支

曾經在馬德裡、倫敦、紐約、波士頓等各地博物館看過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委拉斯貴支的不少作品,每次再見再讀都會有新的認識和體會。這次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委拉斯貴支”展,精讀再三,新的體會是:大師可以很單純。的確,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迪亞哥·羅德裡格斯·賽維拉·委拉斯貴支,終其一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了極其單純的性格,作為技巧爐火純青的藝術家,這種單純的性格賦予了他天使般精確的眼光,而今天的藝術史家們已經公認,正是由於這天使般的眼光,西方繪畫藝術走進了一個嶄新的風格維度——近代現實主義風格。

這一發現解釋了魯本斯在見到委拉斯貴支那種欣喜和快慰:“我承認,你比我畫得好!”當時魯本斯40多歲,是歐洲最走紅的巴洛克大師,委拉斯貴支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但就像年長的海頓對莫扎特的父親說:“莫扎特先生,我以我的資歷向您發誓,您兒子是現今世界上最杰出的音樂家!”大師總是真誠的、謙虛的、單純的,正如魯本斯畫了無數構圖復雜且巨大的畫面,但中間的人物,一如大師自己,單純幾近一塵不染,他與委拉斯貴支一見如故,也是因為后者的單純和超凡的繪畫技巧。

委拉斯貴支出生在西班牙南方安達盧西亞首府賽維拉一個小貴族家庭,是7個孩子中的老大,跟隨母親的姓氏,也最得母親關愛,因為他安靜且聰明,不論學什麼都很優異,素描畫得尤其好,10歲時,父母決定讓他學畫,請的第一個老師很粗暴,被斥退了,但第二個老師卻很溫和、開明,除了畫畫,更鼓勵學生讀書。他后來成為委拉斯貴支的岳丈,名叫帕赫柯,從12歲陪伴維拉斯貴支到18歲滿師,末了把自己15歲的女兒嫁給學生,並謙遜地說:“能成為他的老師,我感到莫大的光榮。把女兒給這個年輕人,是因為他為人善良、溫厚以及他天生的才華打動了我。”雖然至今沒人知道這位小娘子長得什麼模樣,但早期作品中的聖母造型,據多數藝術史家推斷,應該是委拉斯貴支的妻子,胡安娜·委拉斯貴支。夫妻倆生了兩個女兒,但隻有一個活下來,后來嫁給委拉斯貴支的學生馬佐,女兒早逝,留下4個孫子,成為大師晚年的最大欣慰。

滿師后的委拉斯貴支一路走紅,到23歲時,沉默但成熟的他聽說國王菲利普四世在馬德裡登基,便決定去馬德裡試試運氣,申請為國王畫肖像,被當即拒絕。離開馬德裡前他為當時的著名詩人龔果拉畫了一幅肖像,正是這幅肖像打開了他飛黃騰達的大門。這幅肖像畫上的人物從外表到內心再到無形中散發的性格,都暗示了畫家的眼光與手上的超凡技巧,國王的內務大臣再沒有猶豫,立刻把委拉斯貴支招到馬德裡宮廷,自此,畫家再沒有回過故鄉。

國王18歲,畫家24歲,兩個沉默的年輕人幾乎立刻成為知交,宮廷中立刻為畫家安排了畫室,隻有國王和畫家掌握鑰匙,此舉在宮中引起的妒忌和不滿可想而知。中傷和誹謗如空穴來風,但最后委拉斯貴支以實力平息了一切流言蜚語。

在文藝復興藝術仍然如日中天的17世紀,古典審美依然主宰著藝術界,一種極其客觀的現實主義在產生之初肯定會被看成異端,因而隻能在宮廷王權的庇護下產生,西班牙剛好有這樣的傳統,極端保守專制的地方有時候卻非常能夠容納藝術上的“異端”,如怪誕神經質的格列柯隻能在西班牙找到共鳴,后來的戈雅、畢加索、達利、米羅等,都屬於這樣的另類藝術家。委拉斯貴支的現實主義繪畫,當時也被其他宮廷畫家大肆詆毀,但國王的力頂和畫家的自信,使得這一畫風成為勁風。

委拉斯貴支的平民現實主義源於卡拉瓦喬的極端民主特色和明暗強烈反差的運用,但意大利無一人有委拉斯貴支那樣干淨、明澈的眼光,可以一直看到人的心底,並將那一泓清水般的心靈輕而易舉地呈現在畫面上,充滿了溫和的善意。

委拉斯貴支被國王授予了很多官職,自然少不了應酬,這無疑浪費了他很多寶貴的時間,而且他畫畫不算快,所以留下來的作品其實不算多,中間雖然去了兩次意大利,但可惜的是,在羅馬的兩年時間所畫的畫大多散失了,留下來的最著名肖像畫是教宗《英諾森十世》,惹得這位天主教的掌門人急說:“畫得太像了些!”另外就是大師的奴仆,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胡安·得·帕拉哈》,這位奴仆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委拉斯貴支在59歲那年將他釋放成自由人。從肖像上看,主仆之間的關系非常和諧、單純,兩人的靈魂在面孔上的印証是平等的,只是用畫筆在畫面上反映出兩人眼光的差距。委拉斯貴支的眼光透明、中正、純潔,幾乎沒有畫家主觀的痕跡,而對象的靈魂在畫家溫暖的筆觸中,也呈現得那樣真實。

這次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委拉斯貴支”大展一共3個大廳,展品包括所有的題材,宗教、神話、歷史、風俗,肖像居多,西班牙宮廷的侏儒幾乎全部到場,最著名的代表作《宮女》是普拉多的鎮館寶物,這次展的只是原尺寸的復制品﹔《洛克比的維納斯》是委拉斯貴支唯一的一幅女人體畫,由於當時正值宗教裁判狂熱,畫家隻得通過渠道盡快將油畫賣給了一個英國貴族﹔《阿波羅的來訪》展現了17世紀令人嘆為觀止的寫實技巧﹔《公主瑪格麗特》系列、《小王子》系列,這些肖像畫都反映了最杰出的心理刻畫,畫面上,無法承受歷史重任的幼小生命,孤弱無助地成為成人的政治工具,一種無形的壓抑籠罩在稚嫩的臉蛋上。事實上,公主和王子都早逝。西方繪畫史上的肖像高手不少,但能夠如此寬泛地把握並刻畫人物心理的畫家還真不多。畫面刻畫心理,維拉斯貴支登峰造極,從某種意義上看,正是因為大師單純的眼光。有時候,大師真的可以很單純。

(作者為藝術評論家、旅奧學者)

(責編:魯婧、赫英海)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