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杰
作為我國古代最大的民窯體系,其燒制陶瓷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甚至於經濟價值卻一直被民窯身份所“傷害”。當同時代官窯瓷器身價已破億之時,多數磁州窯的拍品仍然還在數千、上萬元的范圍徘徊。盡管對磁州窯而言,這種身價略顯不公,但卻為廣大藏家提供了更多獲得精品古瓷的機會。另外,當下眾多的官窯瓷器正處於價格高位,有價無市比比皆是,在收藏交流中很難有較大作為。而磁州窯較為“親民”的價格及獨特的藝術特征為越來越多的藏家關注。
草野之間,代有遺才。磁州窯便是被“官窯”遺忘的一顆明珠,磁州窯系雖不能與五大官窯齊名,在“江湖”中的地位卻不可小覷,瓷器史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中彭城便是指磁州窯。因磁州窯所有產品都直面市井大眾,物美價廉的要求使磁州窯系在粗瓷黏土原料上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內功,眾多品類風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縛,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磁州窯系最擅長的“獨門絕技”為釉下彩繪,又以釉下彩繪劃花最為精絕,其紋飾瀟洒自如,真切生動,渾然天成。磁州窯系卓然生存於民間,河北彭城、磁縣兩地為該窯系“宗主”, 窯址遍布於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其粗獷豪放的風格,簡潔明快的線條風騷一時,又因造型立足於生活實用,大方朴素,堅固耐用,主要窯址千年窯火升騰而不滅。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的發展最早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單從裝飾技法來講,磁州窯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開啟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制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產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明清彭城磁州窯可以說歷經辛苦,終成正果,朝廷在彭城設置了官窯,於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壇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瓷都。
可惜好景不長,清末由於“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磁州窯也走完了其歷史進程。相對於宋代五大官窯,磁州窯瓷器因為大多是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產量很大,且流傳到今天的數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來講,畢竟也經過了近千年的世事變遷,尤其是十年動蕩,極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於多到到處都有磁州窯老器。雖然在拍賣市場上磁州窯並不盡如人意,但這實際上也恰恰是一片未被完全開發的沃土。
劉英杰(洛陽) 編劇,作家,《文化收藏》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