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唐代大書法家張旭如何教書法

2015年01月06日08:44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唐代大書法家張旭如何教書法

  王世國(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

  如今人們或為高考、或為愛好、或為養生、或為深造,紛紛投身到各種各樣的書法培訓班中,學習書法的浪潮洶涌澎湃。少年興趣班、青年提?班、老年學習班、高考補習班,還有高級研修班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中國書法發展數千年,而書法學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便利。不過,有的辦班者或教學者受利益驅使,其教學也多不得法,往往只是表面熱鬧而已。

  古人學習書法,與今天大相徑庭。他們從小就有家傳師承,或在私墅裡接受基本的書寫訓練,長大后要想進一步提高書法水平,除自己臨習鑽研外,那就要去拜師學藝。在盛唐,人們頂禮膜拜、爭相側身其門下的老師,就是“草聖”張旭,當時“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張旭是“粉絲”萬千的書法明星大腕!

  的確,唐代大書法家張旭是一代書法教育的宗師,弟子滿門,桃李遍天下。像韓滉、徐浩、顏真卿、魏仲犀、鄔彤等等書法家,都是受過他口傳親授的弟子。這些人又一傳再傳,懷素、褚長文、皇甫閱、韓方明、柳宗元、劉禹錫、方直溫、馬玉章、李中丞等等唐代書法名家,可以說都是張旭的再傳弟子。

  然而,張旭嗜酒如命,在長安時,與李白、賀之章等當世名流,結為酒友,人們稱他們是“酒中八仙”。他又性格疏放,不拘禮法,每次大醉后,呼叫狂奔而后下筆,書法越發奇崛﹔甚至還摘下官帽,“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視之,自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人稱為“張癲”的人,竟然能教育出這麼多的書法名家,包括顏真卿、懷素這樣的一代大家,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唐代張旭是善於教學,確實非同尋常。我們可以從他親炙面授過的弟子敘述和史料記載中窺見一斑:

  一是精心挑選學生。張旭視筆法為不傳之密,非天資聰穎者不傳授筆法,不願對牛彈琴。很多人想師從他,都碰壁而歸。每當人們向他討教書法時,他總是大笑,拿起筆來便作草書,三紙五紙,乘興而散,對筆法終不言一辭。就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20歲時在長安拜見張旭,希望得到他的指點,結果也是“竟不蒙傳授”。

  二是要求勤奮臨習。洛陽裴儆師從張旭,張旭在他家住了一年。顏真卿問他跟張旭學到了什麼高招?裴儆說:“亦嘗請論筆法,惟言倍工臨寫,書法當自悟耳。”張旭除了給他寫“絹素屏數本”以外,並未教他筆法。可見,張旭主張學書者應當在臨習名家書帖的實踐中,去體會個中三昧,領會道理奧妙。

  三是提倡學書善“悟”。裴儆向張旭討教筆法要訣,他便要裴儆自己在臨習中“自悟”。但是,“悟”並不在書法中,而是來自對外在事物觀察中觸發的靈感,猶如禪宗的“頓悟”。張旭當年也曾向褚遂良請教筆法,他告訴張旭:“用筆當如印印泥。”張旭聽了一頭霧水,“思而不悟”。后來,他在江島上看見沙平地淨,一時興起,以利鋒劃地而書,頓時“乃悟用筆如錐畫沙”,明白了褚遂良講的道理。他曾見公孫大娘的舞蹈、擔夫與公主在山路相逢讓道的場景,甚至聽到鼓吹的旋律,都使他頓悟筆法、章法。

  四是常用“啟發式”教學。顏真卿35歲時,再度千裡投師,去洛陽裴儆府上,向正在那裡的張旭請教書法。張旭看他確是一位“志士高人”,便將筆法要訣傳授給他。從顏真卿據此整理而成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來看,張旭或就書法靜的實體著想,或就動的筆勢往來映帶入手,或從一個字的欠缺或者多余處著眼,啟發顏真卿掌握書法用筆的要領。張旭用“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的現象啟發鄔彤,使他明白書法創作時必須有情感勃發的精神狀態。

  “張癲”不癲,胸藏風雲。雖然一千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的書法教學中得到教益和啟迪。

(責編:魯婧、赫英海)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