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及藝術品造假與鑒定,始終是一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關系。一部藝術市場發展史,可以稱作是文物造假史,也可以稱作是文物鑒定史。
關於文物造假及鑒定風波,媒體一直給予連篇累牘的報道。為回應社會關切,引導規范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行為,國家文物局2014年10月29日發布通知,批准天津市文物開發咨詢服務中心、黑龍江龍博文物司法鑒定所、西泠印社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廈門市文物鑒定中心、湖南省文物鑒定中心、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雲南文博文物評估鑒定有限公司等7家文博單位,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工作。
據悉,這7家單位均長期專門從事文物鑒定,可獨立開展陶瓷器、玉石器、金屬器、書畫、雜項等門類的文物鑒定服務。而長久以來,文物收藏鑒定領域魚龍混雜,騙子橫行,嚴重擾亂了市場,侵害了收藏愛好者的利益,以上7家文博單位面向社會鑒定文物,在大系統中是否可以憑一己之力改善這一現象,仍有待觀察。
除此之外,民間機構亦開始試水藝術品及文物鑒定。比如雅昌推行的“中國藝術品鑒証備案服務”。其基本做法是,從藝術品源頭出發,由藝術家本人對藝術品原作進行鑒定,該公司對藝術品原作採集高清數據,作品物理成分採樣檢測,並對數據進行備案,為每一件藝術品建立唯一、權威的“身份証”信息。據了解,楊之光、韓美林、何家英等著名藝術家已參與其中。
但業內人士指出,藝術家能否構成藝術品最權威的鑒定者,鑒定的科技手段如何不斷提升,鑒定証書如何保証唯一性與權威性,仍是需解決的問題。
年度聲音
我猜想造假已經有明確的分工,比如人物畫,有專門研究我舞蹈的用筆,還有專門研究我書法的用筆,這個我已經發現了,仿到七八成像,這就讓我很吃驚,流到市場上很難分辨。
——楊之光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