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曉紅 ○編輯 陳羽
藝術市場持續3年的行情調整,已經從二級市場蔓延到一級市場。
在一級市場特別活躍的山東,受行情調整的沖擊,開始進入市場蕭條期,將近10年來如火如荼般行情所積累的市場風險瀕臨爆發。記者日前對山東青州的藝術市場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近年來十分活躍的藝術金融創新,在市場低迷時,可能引發銀行壞賬。青州的藝術金融風險正在迅速發酵。受此影響,整個青州的書畫市場如同風雨飄搖中的一葉孤舟那樣前途難測——究竟會駛入行情轉好后的安全港灣,還是市場泡沫破裂后的無底深淵?
書畫重鎮一級市場獨大
“書畫市場看山東,山東市場看青州”,這是收藏圈裡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青州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是濰坊市下屬的縣級城市,人口91萬,縱橫市區南北東西,驅車不超過20分鐘。但是,青州畫廊聯盟的副會長王俊杰向記者介紹:“現在青州市成規模的書畫市場有青州書畫藝術城、宋城、君怡都書畫古玩城、泰豐書畫古玩和明清古街巿場,幾個市場加起來有760家畫廊。”據青州市文化局統計數據顯示,該市有文化經紀人1000多人,年交易額10多億元。人們不禁要問,就在這麼個小小的縣級市,青州是怎樣在全國書畫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呢?
有人說這與當地傳統文化的深厚淵源有關,或許不無道理。作為古代中國的“九州”之一,青州歷史文化悠久燦爛,寇准、范仲淹、歐陽修、黃庭堅、李清照等名流英雄輩出,這無疑是青州最得天獨厚的資源和財富。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書畫市場這一新興文化產業在剛剛萌動的初始便在青州生根發芽。早在1990年代初,我國剛剛開始有藝術品拍賣,青州就已經有了專業畫廊。不過,在王俊杰看來,青州的藝術市場初具規模,要算2000年創辦玉華藝術市場以后,在這之前也有藝術經紀人,但是開畫廊的很少。王俊杰屬於這“很少”的人之一,他的“王朝畫廊”已經開了整整20年。提到初入行時的情形,他記憶猶新:“當時我買了一本"畫家的黃頁"——俞劍華編寫的中國當代書畫家名錄,逐個研究。”如今,他的畫廊所推薦過的藝術家許多已經攀登上書畫藝術名家的台階。粗略統計,來過青州並留下丹青墨寶的全國著名書畫家就有5000余人,其中不乏像李苦禪、董壽平、尹瘦石、黃冑、啟功、沈鵬、歐陽中石、劉文西等大師級名家,也有像劉國鬆那樣的港台地區名家。在青州當地市場作品交易額過千萬元的藝術家不下千人,過億元的也有100多人。
通過走訪畫廊,記者發現,青州藝術市場如此發達,有其自身突出的特點:首先,市場如此大的交易規模都集中在一級市場——畫廊的層面上,二級市場拍賣公司卻付之闕如,表明如此大規模產業化的市場,並非根底扎實深厚的收藏市場,而是一種高端禮品市場﹔其次,這麼多畫廊的業務,卻都集中在當代書畫這個板塊上,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証了第一點,而當代書畫板塊特有的波動性,增加了市場行情動蕩的風險﹔第三,作為沿海經濟大省,山東吸引了大量資金和企業家,造成那些畫廊的買家有不少是企業或企業老板,他們並非以收藏為目的。即便是出於收藏目的參與市場的買家,往往也是懷著逐利的心態進入藝術市場。
行情調整暴露市場風險
雖然20年的創業經歷使王俊杰滿肚子傳奇故事,但說到市場前景他卻憂心忡忡:青州藝術市場已經有一年多處於蕭條狀態了,今年的市場也不是很好,這種狀態如果持續下去,會很麻煩。
眾所周知,拍賣市場的行情調整3年前就開始了,其沖擊使近10年來身價暴漲的近現代書畫板塊的市場風險暴露無遺。而當代書畫板塊,因資本炒作盛行與價格波動大,相比近現代書畫風險更大,只是因為由龐大的禮品市場的需求支撐,才保持了多年來的畸形繁榮,但近兩年藝術品像其他禮品市場一樣都陷入了蕭條。因此,正如王俊杰所說的,目前青州市場上古代作品和近現代作品的價格還比較穩健,但是當代書畫中的很多畫家就要面臨身價縮水:“比如說你原來賣10萬元一尺,但是現在你5萬元一尺市場都不一定會有人掏錢去買。有好多畫家面臨這樣的大幅縮水。”
這種調整行情對畫廊的沖擊更大:一方面,藝術市場是信心市場,“我們投資畫家是投資他的未來。價格一跌,就是降價也沒有人買。”王俊杰說,“另一方面,無論是年輕的藝術家還是年齡大的藝術家,畫廊從藝術家手裡拿到畫再放到市場上去賣,絕對賣不過從畫家手裡直接拿。”現在信息渠道四通八達,畫廊這點兒優勢在逐漸消失﹔第三,畫廊產業可能已經過剩了。“現在這個市場裡喜歡
這個事情(收藏)的人雖然多了,以后的市場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是,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畫廊產業)還是有點過剩了。”
此外,2005年起變得火爆的拍賣市場對青州也帶來壓力。“在2005年以前作品進入拍賣場的特別少,之后好多作品在我們青州已經流通不了,隻能把作品拿到拍賣公司去。這幾年還有好多拍賣公司到我們青州來征集作品。”王俊杰說。據他觀察,除了少數實力雄厚的大畫廊,或者經營時間比較久的老字號,可以靠前幾年積累的藏品勉力經營,大部分畫廊在這種蕭條狀態下前景堪憂。
市場風險蘊藏金融風險
讓王俊杰更擔心的是,現在很多畫廊都從銀行貸著款:“大概80%以上的畫廊都是靠貸款開起來的。2005年以前很多畫廊都是用自己的錢來買作品,沒有壓力,不用考慮銀行貸款的利息。但現在不行了,每個月都得考慮還銀行的貸款利息。而且現在的行情是今年如果不賣,明年不一定還能賣這個價錢。”
據他介紹,目前在青州涉足此項業務的有3家銀行,一是青州市農村商業銀行﹔濰坊銀行2013年成立了文化金融事業部,專門做藝術品質押融資貸款業務﹔2014年中國銀行青州支行也介入了這個業務。銀行的介入,既出於銀行的逐利動機,同時也因為當地政府的政策:把畫廊業作為扶持重點,要求銀行把開展藝術品質押貸款作為支持當地文化產業的任務。
對於銀行而言,既要賺取貸款利息,又要防范金融風險,因此在利率和擔保條件上動足了腦筋。濰坊銀行是其中功課做得比較足的。濰坊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制定的利率是根據不同客戶具體的情況有所不同的,綜合起來大概在10%到15%之間。如異地畫廊利率會相對來說高一點﹔本地畫廊會經常發生存款業務,所以利率相對來說會低一點。”
那麼,銀行如何規避壞賬風險呢?這位人士表示:“我們選擇的客戶都是比較高端的客戶,貸款前要進行信貸調查,目前我們的貸款客戶有61家畫廊,還貸情況都非常好,按時付息,業務合作都很好。貸款總額接近六個億。”為規避風險,濰坊銀行還專門設計了“質押藝術品遠期交易合約”,要求借款人在取得貸款前必須先與潛在的收購人簽訂這個合約,約定在借款人到期不能歸還貸款本息時允許收購人以所欠貸款金額的價格取得質押藝術品的所有權,借款人用所得款項歸還銀行貸款。
而青州農商行則採取三戶聯保的辦法。但王俊杰認為這種三戶聯保應該是錯誤的做法:“現在有好多企業一個完蛋,馬上跟他連帶的都完了。三戶聯保就是這樣,如果其中一家畫廊不行了,因為是聯保另外兩家都被拖累。現在畫廊產業這麼大規模,都採取這個三戶聯保,后果很可怕。”記者還了解到,在市場近兩年連續低迷的狀態下,相當比例的畫廊已經入不敷出,不得不在民間借高利貸償付銀行貸款的利息。因此,在行業性的蕭條中,藝術市場的價格風險正在積聚金融風險。市場專家指出,如果市場長期低迷,即便有了濰坊銀行的遠期交易合約,第三方的“潛在收購人”完全可能毀約,銀行照樣會出現壞賬。對他們而言,在開展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對藝術市場的風險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