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探秘印花稅票收藏價值

馮鈺

2014年12月22日14:59    來源:信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探秘印花稅票收藏價值

稅票紀念票《鼎湖山》

  稅票紀念票《鼎湖山》

  採寫 信息時報記者 馮鈺 實習生 曾哲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行2014年印花稅票的公告》,正式宣布了2014年中國印花稅票《嶺南鉤沉》的啟用。這套印花稅票的選題與設計是由廣東省地方稅務局和廣州市地方稅務局承辦,也是嶺南文化首次在整套稅票設計中得到呈現,引起了許多收藏愛好者的興趣。

  與郵票、錢幣類藏品相比,印花稅票具有怎樣的收藏價值?這套《嶺南鉤沉》印花稅票又具有怎樣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呢?帶著這樣的問題,信息時報記者專訪了參與本套印花稅票設計的眾多專家學者。

  探秘印花稅票

  印花稅票是直接印有固定金額,用以粘貼在應納稅憑証上,以証明完稅情況的一種尺幅不大的印刷品,作為國家稅務的重要標志,它是由國家稅務總局統一發行的,具有權威性。

  擔任2014年中國印花稅票《嶺南鉤沉》執行之一的廣州市地方稅務局林琳告訴我們,其實印花稅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624年的荷蘭,而正式有形如郵票一樣的印花稅票印制,是在1854年的奧地利,並獲得了各國效仿。在我國,從上世紀初葉北洋政府時代起,也開始有印花稅票的發行,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與稅務征收的需要,陸續發行了十余版印花稅票,自2001年以后(不含2002年和2004年),我國每年都印制發行新的印花稅票,除了實際使用意義之外,與郵幣類藏品相似,也受到眾多收藏者的青睞。

  與郵票相比,印花稅票的發行品種無疑要少很多,面值也要高出不少,雖然從1990年開始,國家集郵協會把印花稅票也納入一種收藏、競賽的產品,但它在收藏方面還是比較小眾,現在了解它的人也相對更少。

  眾所周知,在郵票收藏時,整套發行的郵品會比單張收藏更有價值、品相完好的郵品價格超過同類蓋銷票、一些特殊發行背景的票種價格遠超同儕……那麼印花稅票的收藏是否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呢?

  從新中國成立后印花稅票發行的歷史來看,1949年11月發行的首枚印花稅票“旗球圖”和1952年發行的“機器圖”、“鴿球圖”現在市面上已經相當罕見。

  1988年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並印制發行的“建設圖”一套9枚,是新中國第三套,也是我們常說的第一版印花稅票,圖案表現了宇宙、鑽井、海陸空交通等內容。

  1988年至2013年期間,國家共發行12版印花稅票。一般情況下,現行印制的印花稅票每套9枚,面值分別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由於印花稅票總體種類不多,每年基本發行一套,所以相對來說更容易形成系列收藏,是郵幣類收藏愛好者的可行選擇。

  據了解,在國際交往中,印花稅票還往往成為國家領導人外事訪問時作為國家名片贈送給國際友人的禮物,從長遠看來具有不俗的收藏價值。雖然目前看來它的收藏群體還顯得小眾,但小眾也往往意味著珍貴。

  為什麼說《嶺南鉤沉》具有特殊的收藏價值?

  首次系統表現嶺南文化記憶

  在過往的印花稅票設計中,曾出現過具有廣東題材的單張設計,如2001年第二版“重大建設成就”中的《廣州港集裝箱碼頭》,又如2008年第七版“中國戲曲人物”中的《粵劇·昭君出塞》。但像2014年第十三版《嶺南鉤沉》這樣,系統表現嶺南文化的,還是史上首次出現。

  從2010年第九版開始,印花稅票可以由各省提供選題、設計,國家稅務總局發行。縱觀歷年地方題材票面設計,主要以地方建筑與民間工藝元素為主,而本次由廣東設計的《嶺南鉤沉》,則選擇了“文化記憶”的角度,深挖嶺南文化歷史,鉤沉在嶺南文化發展十幾萬年時光中具有影響力和文化滲透力的9個歷史事件或文化現象,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從圖案形式來看,兼具漢畫像磚風格的手繪與現代象征主義的風格,也顯得設計感強烈,很好地體現了嶺南既有深厚傳統文脈,又具現代設計高度的文化身份。

  《嶺南鉤沉》的選題,經歷了兩年多的籌劃,從一開始就經過眾多專家的參議評審,其中文字創作團隊是由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華南師范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承擔。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認為,“嶺南鉤沉”可解讀為“打撈嶺南被歲月沉積遺忘的歷史”。

  “嶺南人、嶺南文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已經為世人所熟知,但還很少有人系統分析形成當今嶺南文化的歷史成因,或者說嶺南文化之所以稱為嶺南文化的背景還尚待世人去探尋、打撈。我們目前印花稅票所選擇9個歷史事件或文化現象,集中揭示的是嶺南文化形成的歷程脈絡,‘打撈’出各元素、現象背后所蘊含的對嶺南文化形成的歷史意義,這是目前比較少介入的領域。票面設計所選的9個元素——馬壩史光、百越衍蕃、南越肇建、廣信初開、冼太安民、南華禪音、梅關古道、海上絲路、僑貫東西。乍一看,人們好像都知道,甚至感覺耳熟能詳,但對其背后的意義卻可能不甚了解。比如廣信初開,大家都知道廣信塔,但卻不很清楚廣信還是嶺南古都,更不知道廣東、廣西以此分界而得名。”黃偉宗說。

  嚴謹而詩意的美術設計

  與過去歷年印花稅票票面設計偏於具象再現的視覺風格截然不同的是,《嶺南鉤沉》的設計感非常強烈。在設計師的手繪之下,整套票呈現出嚴謹、豐富、雅致與現代感的特性。

  承擔本套印花稅票圖案設計的,是在郵票、錢幣、彩票等國家有價証券設計方面都卓有建樹的設計師郭承輝。票面文字由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黃偉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左鵬軍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李慶新所長把關親審。篆刻部分由書法家、篆刻家鐘國康創作,朴茂渾厚。遠遠看去,像是一幅幅縮小的中國畫中堂,仔細看來,又對照票面文字說明與篆刻邊款,才明白原來每一分細節都自有乾坤。

  如第一枚票面“馬壩史光”,描述的是12.9萬年前馬壩人在嶺南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景象。畫面簡潔地手繪出亞熱帶氣候森林江河與動物的概貌,其中表現出的象群、熊貓等,都有考古成果的証明。而馬壩智人,就生活在獅子岩中,所以在票面整體構圖中,採用了洞窟山水的意象。

  而“梅關古道”,描述的是唐宋時期中原人南遷的要道,這裡是嶺南廣府人的發祥地,也是南遷漢族遷徙記憶、宗族意識的象征,還是海外廣府華僑華人桑梓之思的文化表征。在這枚票面上,能夠看到牌坊、古道、民居等元素,林琳介紹說,原本圖稿上,牌坊出現在古巷之端,黃偉宗教授看了之后認為,這個牌坊應該是在珠璣巷裡面而不是巷口,所以修改稿中就在牌坊前后畫了一排民居﹔原稿中江水的紋樣也被嚴謹地提出了修改意見:作為西江與賀江的交匯口,水流的方向應有特殊的表現。如此嚴謹的細節,遠遠超出了人們對象征主義設計的理解,但正是一個個經得起推敲的細節,支撐起這套印花稅票在文化傳播意義上的權威性,並讓收藏者看到廣東省地稅局和廣州市地稅局與本套印花稅票的設計者們,希望通過這套稅票宣傳稅收知識、將稅收文化與本土文化完美結合起來的努力。

(責編:赫英海、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