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恩惠印壇的金石大家吳大澂

2014年12月19日08:36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恩惠印壇的金石大家吳大澂

■ 吳大澂《十六金符齋印存》

  ■ 吳大澂《十六金符齋印存》

  ◆韓天衡 張煒羽

  一位總攬一省軍政、司法大權的封疆大吏,他不僅治水賑荒,以蘇民困﹔勘定邊界,維護主權﹔督師湘軍,出關抗倭,可謂勤政奉職。同時他又適世度時,銳志金石,廣搜古物,剔抉爬梳,傳拓考釋,在晚清金石學和古文字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位在仕途與治學方面都頗有建樹的儒臣就是吳大澂。

  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歷任陝甘學政、左副都御史、廣東和湖南巡撫。吳大澂出任外官多年,恪盡厥職,力行敬業,宦轍幾遍天下,其才干得到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朝廷重臣的賞識。吳大澂在清廷外交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件,就是光緒十二年(1886)奉詔赴吉林琿春,與沙俄進行勘界談判,迫使對方歸還非法侵佔我黑頂子一地,並於交界之地立碑建柱,自篆銘文勒於其銅柱上,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凸現出一股捍衛國土尊嚴的浩然之氣。然而就在吳大澂功成名遂之際,恰逢甲午戰事,他躊躇滿志,請纓出征,卻因運籌不當,折戟遼東,被革職回籍,也讓他嘗到了國力積弱、外侮侵凌及宦海沉浮苦澀的滋味。

  金石學自乾嘉之后成為一門顯學,吳大澂學識淵博,生逢其時。他與金石界勝流陳介祺、潘祖蔭、王懿榮等以書相通,以心相契,相互砥礪,奇賞異析,並能及時、全面地掌握彼時金石學研究的新成果,在古器物學、古文字學和古璽印研究上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吳大澂的專著《說文古籀補》《?齋集古錄》《恆軒吉金錄》及輯自藏印《十六金符齋印存》等,都是在清代金石學與印學史上以廣博、專業著稱的扛鼎之作。其中《說文古籀補》輯錄的四千七百余個先秦銘文,皆由吳大澂從古器物墨拓原本中手摹而成,所收石鼓、古璽、泉幣、陶文等也均為許慎《說文解字》所未收者。該書文字下注出處,考釋審慎,信而有徵,如一字多形也逐個錄出。《說文古籀補》首次著錄戰國古璽等文字,開辟了近代古文字研究新的領域,對篆刻家創作不啻為《說文解字》之外,一冊實用的金文參考字典。后世丁佛言、強運開效其體例,補其不備,續作“補補”與“三補”之篇。

  晚清藏輯古璽印蔚然成風,作為引領當時金石學術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吳大澂以其顯貴的身份與雄厚的財力,廣搜奇珍逸品,於光緒十四年(1888)撫粵時輯成《十六金符齋印存》二十六冊,存印多達一千一百余方。他在題詩中稱:“蓄印十六年,積累至二千。古璽得至寶,文字秦燔先”,可窺見其漫長而執著的收藏之路與喜得珍品時的歡暢。《十六金符齋印存》由寓居嶺南的篆刻家黃士陵和著名拓工尹伯圜等審編、鈐拓,堪稱精妙。吳大澂又曾將收藏的數百方古璽輯為《千?齋古?選》,成為印學史上第一部戰國古璽專輯。他豐厚的金石藏品、宏博的學術著作及其精湛的大篆書法,對以黃士陵為首的嶺南地區篆刻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據黃士陵稱:“歲丁亥(1887),陵來東粵,就食吳?翁門下,因得盡睹?翁所藏,鼎彝而外古印尤夥。陵得一月暇,盡蛻入吾篋中,至願也。”黃士陵正是在接觸大量的?齋藏品后,印風開始從摹效皖浙兩派向自創的光潔渾穆一路轉變,吳大澂可以說是成就黃士陵至關重要的影響源之一。此外他對吳昌碩、黃士陵這兩位從未謀面的篆刻大師的提攜與交往,也成為了近代篆刻史上的伯樂。本人不善篆刻,而有大功績於篆刻者,吳大澂當是十分顯赫的一位。

  來源:新民晚報

(責編:董子龍、張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