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生於1989后:用互聯網顛覆藝術規則

2014年08月15日10:35    來源:99藝術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生於1989后:用互聯網顛覆藝術規則

  巴黎——南非藝術家博戈希·塞庫庫尼(Bogosi Sekhukhuni)18歲時在Facebook上尋找他從未謀面的父親。他們在網上簡短、尷尬地聊了一會兒天。后來,父親在那個網站上把他屏蔽了。23歲的塞庫庫尼正在用這個經歷設計了一個新作品:機器人生成的想像中的父子對話,類似一個互動視頻游戲。

  “我想制作一種‘缺席父親機器人’,”塞庫庫尼在採訪中說。他指的是在網絡互動交流中使用的化身。“如果你沒有父親,你可以跟那個機器人說話。”

  塞庫庫尼用互聯網強調網絡活動如何塑造我們身份的半開玩笑的方式引起了歐洲策展人漢斯·烏利齊·奧布裡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的注意,他們讓他參與他們去年開始的一個名叫89后(89plus)的項目,該項目是為了培養、聚集1989年或之后出生的藝術家們:那一年,柏林牆倒塌,天安門廣場事件爆發,萬維網出現。

  兩位策展人說,到目前為止,已有5000多名藝術家對公開選拔做出回應,提交了作品,已有幾百人參加他們組織的講習班。很多人的作品都自覺地使用技術去研究網絡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在如今這個時代,藝術家們的聲譽不僅是通過畫廊展覽樹立起來的,而且是通過Instagram和YouTube,通過89后項目可以了解這一代所關注的事物。兩位策展人認為這個項目是開放式的,他們在繼續增加藝術家。

  “我們沒有具體的目標,”30歲的卡斯泰說。他是紐約的瑞士學院(Swiss Institute)的主管。

  “他們都是剛剛起步的藝術家,”46歲的奧布裡斯特補充說。他是倫敦的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的聯合主管,發掘新人的能力深受敬重。

  33歲的視頻藝術家瑞安·特裡卡汀(Ryan Trecartin)常被稱為“YouTube一代”的藝術教父,他說自己很想看到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奧布裡斯特和卡斯泰看到特裡卡汀的話之后產生了開始這個項目的想法。兩位策展人2013年1月在慕尼黑的一次大會上宣布了這個項目。

  瑞士慈善家馬亞·霍夫曼(Maja Hoffmann)創立的亮度基金會(Luma Foundation)主辦了該項目在蘇黎世的最近一次活動——一個詩歌講習班和展覽﹔谷歌在它位於巴黎的文化學院舉辦為期兩個半月的駐留創作項目。奧布裡斯特和卡斯泰還和89后的藝術家們在蛇形畫廊、紐約的公園大道軍械庫、墨西哥市的尤麥克斯博物館(Museo Jumex)以及其他一些組織舉辦了一些講習班,每個組織都為這些活動提供了支持。明年6月,斯德哥爾摩的當代美術館(Moderna Museet)將舉辦一個89后詩歌講習班。

  兩位策展人堅持認為,89后項目不是為了給這一代人下定義。“你不可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世界上一半多的人口,”卡斯泰說。但是他們發現了這些藝術家的一些常見做法:探索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模糊界線﹔關注政治和環境破壞﹔用電腦技術創作﹔把不同的體裁結合到一起,比如行為藝術、電影和雕塑。

  “他們的作品有一種流動性,”奧布裡斯特提到89后藝術家們時這樣說。他補充說,很多作品“至少介於兩到三種平行現實之間”。

  的確如此,89后藝術家們往往領先潮流很多,所以你很難確切地知道潮流是什麼。正在巴黎的谷歌學院設計“聊天機器人”的塞庫庫尼本想把他的整個基因圖譜繪制出來,但是后來發現那太昂貴了。

  他一開始在自己的出生地約翰內斯堡學藝術,但是很快開始進行表演,制作視頻發布在Vimeo上,因為他希望接觸的觀眾——年輕的南非人——不經常去畫廊。“他們是我真正想談話的對象,但他們並不真的參與藝術界,”塞庫庫尼說。

  在其中一個視頻裡,他反復播放一段具有催眠效果的對話:南非白人音樂家P·J·鮑爾斯(PJ Powers)——他在20世紀90年代的“彩虹國度”時開始流行——對一個不知所措的黑人採訪者說,“你可以做給南非代言的海報男孩。”塞庫庫尼說,這件作品是為了探索南非白人“卑劣”的恭維。今年秋天,他將在開普敦的一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

  其他89后藝術家的作品也有政治傾向。24歲的墨西哥藝術家尤洛特·戈麥斯·阿爾瓦拉多(Yollotl G?mez Alvarado)做了一個古怪的水泥雕塑,靈感來自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項目——墨西哥政府給每個公民發了一袋水泥,鼓勵他們把家整修一下——但是在他看來,這一袋水泥也太少了,幾乎毫無用處。

  “這就是政府對團結一致的看法,所以我就在想怎麼用這種材料做個什麼東西,但是要以不合邏輯的方式去做,”阿爾瓦拉多說。

  來自美國的25歲的阿德裡安娜·拉米克(Adriana Ramic)也是89后藝術家。今年春天,她繪制出昆虫留下的看似隨意的路線,在一個滑動鍵盤(swipe keyboard,它沒有按鍵,但是對觸摸有反應)上追蹤這些路線。她把它們生成的胡言亂語記下來,用谷歌翻譯成80種語言。這個作品意在探索隨意和秩序、自然和技術。

  藝術界有更多人也注意到了89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媒體和行為藝術首席策展人斯圖爾特·科默(Stuart Comer)在“20世紀技術過時”的背景中看待這些參與者。“現在這一代人是在互聯網和數字生活的環境中出現的。他們和之前幾代人的興奮點不同。”

  這個項目的主要內容是奧布裡斯特和卡斯泰組織的短期講習班或駐地創作,目的在於把藝術家聚集到一起分享觀點,跟TED演講有點像。巴黎的谷歌學院的主管阿米特·蘇德(Amit Sood)說公司開始舉辦這個駐地創作是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未來幾代的藝術家們在用技術做什麼”。

  目前,向89后項目提交作品的藝術家的完整名單由卡斯泰和奧布裡斯特保密,但是參與講習班和駐地創作的藝術家名單列在89后項目的網站上。兩位策展人每天審核提交的作品。奧布裡斯特說,在擁有技術資源后,他們最終想創立一個公共數據庫。

  “目前,它是我們作為21世紀的策展人做調查的方法,”奧布裡斯特說。

  奧布裡斯特說他和卡斯泰希望追蹤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藝術家。“它不是關於年輕藝術家,”卡斯泰說。“它是關於此時年輕的藝術家們。”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王相宜 編譯

(責編:赫英海、張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