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過很多藏家,大約可以把藏家分為四大類:一類是收藏世家,家底雄厚,代際傳承,擁有真正的好東西﹔二類是貨幣買家,他們手中握有相當的財富,遇到心儀的物件,在拍賣場上一擲千金,十分霸氣﹔三類是撿漏專家,他們懂行、眼毒,但資財有限,往往以藏養藏,講究“一擊即中”。這三類人,或有家學,或有財富,或有知識,甚至彼此交織,優勢互補,共同構成了較高層次的藏家群體。剩下的第四類,可以稱之為當代藏家。他們是一群附庸風雅的愛好者,從本質上說對古董、字畫還缺乏最根本的認識,他們支撐、維系著古董市場的日常交易。
收藏實為雅事,但不得不慎。隨著古董字畫價格飛漲,巨額的利潤已然催生出整條造假產業鏈,加之眾多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得新一代贗品層出不窮。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調侃之語,“專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仿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加上造假者、鑒定者和個別媒體沆瀣一氣,使得鑒別真偽成為一件十分令人頭疼的事情。小藏小損,大藏大損,直至傾家蕩產也是很常有的事兒。
我就見過某地一位企業家號稱收藏了高達10億元的藝術品,因為收藏佔用了大量資金,公司落個關門大吉的下場。破產清算時,當地法院請我們去給這批藝術品估值,結果呢,我們就是鉚足了勁往高估,也就不到500萬。更為吊詭的是,即使買了假貨,藏家也得死命忍著,因為一旦露餡,雞飛蛋打,連本錢都賠光了。相對高明的策略是隱忍堅持,表面上裝出一副高深莫測、興高採烈的樣子,實則暗度陳倉,要找到一個比自己“傻”的“好心人”適時出貨,轉嫁損失。 雖說辨假也是收藏的樂趣之一,但收藏始終以真品為尊。假貨盛行,相關分析、報道很多,這裡無需置喙。可以說,低廉的制假成本,高額的利潤,根絕無從談起,一味地嘲諷、咒罵現行法規或者歸咎於人性貪婪、心態浮躁,直至上升到道德層面,這般的牢騷滿腹,對於改善現狀能有什麼實際幫助?為什麼國外古董市場相對干淨?是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大家平心靜氣,理性分析,建言獻策,為淨化市場,推進收藏事業做些實事,方為正道。
孔達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