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禮制之冠:九旒冕

山東博物館館員 衛鬆濤

2013年11月04日08:27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九旒冕,制於明洪武前期,由冠武、金簪、(?延)板、旒等部分組成,竹、木、絲、金、鐵、玉石及大漆等多種材料復合制作。冠武直徑17.6厘米、高17.9厘米﹔(?延)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現藏於山東博物館。

 

 

九旒冕現存主要部位示意圖。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恢復華夏正統為名,模仿古制,建立了獨特的冠服制度。明初規定,皇帝及王等在重大祭祀活動、重要節日及冊拜時服袞冕之服,其中的“禮帽”即為旒冕,皇帝為十二旒冕,太子、親王為九旒冕。

山東省鄒城市明初魯荒王墓中便出土了一頂九旒冕,是現在所發現的中國古代唯一的完整旒冕實物。出土時,主體構件冠武、金簪、(?延)板、旒珠、玉衡、充耳等保存完整。冠的主體叫冠武,圓筒形,上穿一金簪﹔(?延)板木質,前圓后方,比喻天圓地方,有天下一統的意思。(?延)板下有一青玉衡貫穿左右,作用是將?板固定在冠武上。玉衡左右兩端各懸一青玉圓珠,正好挂在兩耳的位置,叫做充耳,就是塞住耳朵,寓意帝王對讒言“充耳不聞”,求大德不計小過。(?延)板前后各懸九旒,每旒九珠,排序採取五行交替的順序。明朝重五德,尚火德,因此第一個旒珠為赤色,以下為白、青、黃、黑等色,分別對應火德、金德、木德、土德、水德。每個旒珠之間相隔一寸,這樣,佩戴后,前面的旒會遮擋部分視線,表示帝王不看是非奸邪,也有顯示威嚴的意思。

這頂九旒冕的主人叫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魯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兗州。由於他喜歡詩詞歌賦,文採斐然,朱元璋對他甚為疼愛。朱檀喜歡游玩享樂,曾攜王妃夜不歸宿,觸犯刑律,受到重罰,王妃自殺。但他依然不思悔改,又迷上長生不老之術,服食仙丹,19歲時金石藥物中毒,雙眼受傷,洪武二十二年底(1390年初)毒發身亡。朱元璋既痛且恨,給了他一個下謚 “荒”,就是“好樂怠政”的意思。

朱檀葬於鄒城九龍山南麓第一座山峰,當地俗呼“龍頭”,是堪輿家所稱的風水寶地。荒王臨死前側妃戈氏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后來的魯靖王,靖王長壽,子孫繁盛。魯王一系是明代諸王裡傳世最久的一支,共293年。末代魯王朱以海稱“監國魯王”,是南明重要的抗清力量。

1970年,魯荒王墓園受到破壞。為保護文物,山東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未被盜擾,文物保存較為理想。墓內共出土器物1116件,其中包括數量不菲的冠冕袍服,包括九旒冕、九縫皮弁、烏紗折上巾以及各式龍袍等。除此之外,還出土大量木俑儀仗、文玩清供、琴棋書畫、家具漆器、金玉佩飾等,完整呈現了明朝初年親王的奢華生活。

山東博物館館藏九旒冕,能准確反映明代洪武前期親王用冕原貌,並可據此復原皇帝、太子等所用旒冕。文獻記載,明初皇家禮制經多次修改完善,此九旒冕反映的正是處於修訂過程中的冕服制度,是研究明初禮制的重要証據。其制作工藝包括竹編、髹漆、金器玉器加工等,反映了當時高超的手工業生產技術,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本文配圖由山東博物館提供)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