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特別是文化建設的標志性產物之一,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展示了充分的活力與價值。毫無疑問,民營美術館在中國方興未艾,迎來了建設的大好機遇,但也遇到了如何良性發展、科學發展的挑戰。”9月8日,在“2013首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上,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錢林祥說,作為年輕的文化機構,民營美術館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更大的支持,形成政策性和機制性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建設,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
“2013首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由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龍美術館主辦,99藝術網發起並承辦,吸引了中外100多家美術機構的代表參加。與會嘉賓就中國民營美術館在專業化人才匱乏等諸多現實情況下,如何解決可持續發展,如何做到制度化、國際化、規范化運營等方面共議民營美術館發展之路。
民營美術館缺乏造血機制
來自文化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文化系統所屬美術館共265家,加上其他系統及民營美術館在內共有美術館400余家。這些美術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指出,民營美術館已經成為中國美術館事業發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雖然民營美術館數量在蓬勃增長、硬件方面不斷完善,但由於資金來源過於集中,且持續性無法保障,部分美術館正面臨著生存壓力和挑戰。
據了解,我國民營美術館的運營大多來自單一的資本扶持,或是地產項目的衍生物,而且運營模式簡單、單一,造血功能薄弱,面對每年數百萬元、上千萬元的資金消耗,投資方很難長時間維系,這也正是阻礙民營美術館發展的瓶頸所在。
據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創始人戴志康介紹,該館每年的預算費用3000萬元,“壓力是挺大的,一兩年憑熱情可以撐得住,但8年、10年或更長遠地運行下去就會有困難,公司的其他董事也會質疑。”同時戴志康對美術館的參觀人數也有些失望,“我一直在困惑如何把美術館辦好,一直在尋找做好這項事業的動力。”
而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也表示,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生長和發展非常復雜,部分民營美術館最初的投入、贊助、收藏等均來自於某一家企業或個人,從長遠發展來看就面臨融資難、無法持續的問題。“對后續發展的巨大運營資金,部分美術館也嘗試著通過引進基金會、尋找贊助合作、推出延伸服務等渠道進行開源,但相比於美術館的日常運營所需,這些收入還遠遠不足,尚未形成良性循環的造血模式。而美術館又是一個極其消耗精力、時間和金錢的地方,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因此,一旦投資企業的資金鏈出現鬆動或投資人的投資方向和喜好發生轉換,民營美術館資金的可持續性就很難得到保障,果真資金鏈斷裂,美術館也必然無以為繼。”呂澎說。
據了解,在歐美國家,非營利藝術機構的運營主要建立在捐贈和免稅制度上,而且國外成熟的基金會制度為非營利藝術機構的運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這種“多元”資金的注入,使得藝術機構避免了游資對其的直接干預,從而能夠保持一種獨立身份。“在發達國家,捐贈或贊助的同額免稅原則從立法上保証了美術館的生存可能,但目前,我國還沒有適用的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稅收法律體系,也尚未制定民營美術館的管理辦法,現有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非營利組織的有關法律法規已經嚴重滯后於民營美術館的發展需求。”上海市文聯主席、中華藝術宮館長施大畏說。
美術館發展暫無經驗可尋
除資金的問題外,民營美術館還面臨著人才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種種困擾。盡管部分資金雄厚的美術館邀請了具有國際背景的專業人士擔任館長,但基於民營美術館的性質等因素,很難吸引組建專業的人才團隊,無力進行員工的再教育,人員流動頻繁等問題也影響了美術館的長期發展。人才緊缺正是導致美術館的教育推廣、觀眾開發、學術研究等基礎性功能不足的重要因素,以致熱情有余、后勁不足。同時,由於民營美術館往往更多專注於當代藝術樣式,雖然有時會採用商業運營的自我營銷模式,但國內公眾的藝術消費尚未形成氣候,所以其藝術前衛性也難以被公眾普遍接受。
原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認為,民營美術館還面臨著無庫存、無合作的問題。“大多數民營美術館在館藏脈絡上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沒有自己的品牌。同時,館與館之間、民營與公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
“現在需要健全的機制是,民營美術館要走向社會化、國家體系的美術館要更加專業化。民營美術館面向的群體是全社會,同樣,其資金來源也應該來自全社會。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更像是一個嚴謹的產業鏈條,通過打造品牌吸引更多的關注和資金支持,進而更完善自身的美術館功能和職責,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子康說。
施大畏提出,民營美術館的孕育成長需要有效地整合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各方力量,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態環境。他建議,政府要盡快建立針對美術館的清晰的法律法規和管理系統﹔加強政策扶持,在稅收、融資、用地等方面為民營美術館爭取優惠政策﹔鼓勵民營美術館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設立理事會、基金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三會”制度,以非營利性質吸收社會資金投資,多渠道解決美術館的資金來源﹔提升民營美術館的社會地位,使之與公立美術館逐步享有平等的扶植政策,構建多元的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美術館之間的館際交流與合作。
“從目前來看,民營美術館無論從其發展的歷史,還是目前的運行模式來看,都是中國藝術領域的新生事物,這也就意味著民營美術館在發展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都缺少成功的經驗借鑒和有效的解決方案。”上海市浦東新區常委、宣傳部部長鄧捷說。
民營美術館的探索與反思
作為中國美術館系統的生力軍,民營美術館確實以其特有的銳氣帶來了新鮮血液。雖然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困難與不足,但部分美術館在營銷方式、吸引觀眾等方面的舉措,也給其他美術館帶來了啟發,如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作為一家由外資建立的藝術機構,尤倫斯夫婦對UCCA的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人民幣。“2007年建立之初,UCCA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尤倫斯基金會支持,如2008年為8600多萬元,2009年為5200多萬元,之后每年遞減。今年基金會投入的資金為全年運營經費的33%,約為2100萬元。因此,資金的籌措便成為UCCA運營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強化自主經營。”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首席執行官薛梅坦言,目前UCCA一方面要控制成本,如減少人員支出、減少公共教育活動(今年縮減到300場)等,另一方面要擴大盈利。
據薛梅介紹,在尤倫斯的自主經營部分,其最大部分營利來自藝術商店,佔全年總收入的55%,其次為場地出租的17%、企業及個人贊助的14%、特別項目(文化節、巡展、咨詢服務等)的8%、其他收入(展覽及公共活動門票、導覽服務、會員等)的6%。“我們的自主經營收入從2008年的210萬元,到2012年的2000多萬元,再到今年9月已達到2200多萬元。所以,美術館的衍生服務完全可以有盈利。”
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榮休館長托馬斯·克倫斯也給出了建議:“時間、藝術、金錢,三大成功要素如果全部具備,那你將取得很大成功。” 托馬斯說,古根海姆美術館一直追求藏品質量,近年已將展出范圍擴展至中國、西班牙、英國等國家,並且建立起與世界各地藝術家的聯系網絡。“我們每年帶來350萬個參觀者,這就是我們品牌的力量。一個成功的民營美術館還需要成熟的管理體系,實現長期的財務優勢﹔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藝術環境﹔對繁雜展品的有效管理﹔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藝術精品的交換和交流等。”
前英國當代藝術中心總監菲利普·多德說,人也是美術館最重要的要素,如果沒有觀眾到美術館來,這對美術館來說是可悲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也表示,“民營”還是“國營”,不是美術館的核心問題,核心是如何把美術館辦好,為公眾所喜愛、成為城市的地標和公眾依賴。“理想的民營美術館不僅要有好的場館,也不僅要有好的藏品和陳列方案,還要有觀眾。如果我們的觀眾、周邊地區的百姓沒有把美術館作為生活依賴和公眾家園,那就稱不上是一個成功的美術館。”陳履生說。(記者 高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