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DNA檢測法鑒定古瓷不靠譜

2013年09月16日08:18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DNA檢測法鑒定古瓷不靠譜

清 康熙 綠郎窯釉小梅瓶

清 康熙 綠郎窯釉小梅瓶

金 鈞窯 瑰紫斑小盤

金 鈞窯 瑰紫斑小盤

宋?金 磁州窯 白釉剔蓮花紋玉壺春瓶

宋?金 磁州窯 白釉剔蓮花紋玉壺春瓶

  科技浪潮席卷古玩界?繼上月底,有人聲稱可用“X光片觀測法”的新招較為准確地鑒定青銅器的真假和年代后,日前又有民間機構曝出其可用600倍的光學顯微鏡拍攝瓷器釉層表面,對釉層的結構、組成以及和外界關系等層面“取証”,然后從風化學理、釉層變化機理上尋找瓷器“DNA”,從而給文物定真偽,甚至稱靠著這所謂的“陶瓷跡型學”,“普通人學習一段時間后也能練就鑒別文物的‘火眼金睛’”。“DNA檢測法”真的能鑒定古陶瓷真偽嗎?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該方法可操作性不強,根本就不靠譜。

  “DNA檢測法”

  是外行騙外行?

  古陶瓷鑒定,真的有所謂的“DNA檢測法”這樣多快好省的辦法嗎?記者走訪文津古玩城等經營古陶瓷的市場時發現,眾多商家對此噱頭並不買賬。“這個概念不太靠譜吧?我們做古董生意的哪會搞這麼多花樣?‘?食’這麼多年,歷練出來的感覺是最可靠的。”商家張老板說:“幾十年做下來,東西是舊的,還是新的,基本一目了然。至於它到底是什麼年頭的,有什麼特點、價值,做生意總是風險與機遇並存,想獲利的話有時就搏一搏先買下來再研究。他們鑒定錯不要負什麼責任,我們看走眼就要虧錢,就要惹麻煩,這可不好比。”

  “所謂的‘跡型學’,就是一些人不肯走市場及走捷徑想賺快錢的人正在做的試驗而已,起碼現階段不可信。”資深陶瓷專家曾先生坦言,“不少機構高價購進了鑒定機器,現在幾成廢鐵一樣,就是弄些所謂數據騙騙外行而已。”今年春節時,南海舉行的一場瓷器展覽上,每一件東西都配有四川某機構的檢測証書,令到場的專家啼笑皆非:“明擺著都是新做的,但証書上寫的是宋代。”

  “現在部分有錢人愛慕虛榮,好高騖遠,為了証明自己的東西是權威的、官窯的、國寶級的,就容易被那些隨意開証的人忽悠。博物館的專家為收藏者免費鑒定時,總會遇到那些拿著各種証書、簽名、蓋章、合影前來求証,甚至要捐給博物館的人。但東西不對,再多認証也白搭。”據了解,該民間機構近期的“新聞”並不隻“DNA事件”一單,據傳聞還可能惹上了其他是非。有業內人士爆料稱,上個月,有故宮的專家向其了解該機構的背景,並透露近期該機構牽涉到“元青花”的交易糾紛,很有可能要開打官司:“在交易后,對方找專家鑒定該元青花是假的,該機構卻堅稱是真的,並揚言要請伊朗博物館的館長過來鑒定。”

  文博專家:充其量只是個試驗

  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古陶瓷專家馮素閣說:“就像人的身體也可用儀器檢查一樣,古陶瓷方面也有如碳14等方法,但充其量是個試驗。”她認為,古董鑒定還是需要豐富的經驗,接觸足夠多的樣本。“未來科技手段隻能作為‘眼學’的補充,不會成為權威和唯一的鑒定方法。”

  “問題就在於標本的不確定上。”廣州市文物總店陶瓷專家張衛星對此解釋,“古陶瓷種類繁多,且經歷千百年風霜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有些是出土的,有些是傳世的,其表面特征有天壤之別,因此系統地採集標本是重要前提。”他舉例說,同是出土的假定都是景德鎮青花,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採集標本,分析其出土地的土壤性質對瓷器表面產生的影響等,而傳世品同樣如此,南方、北方的氣候可能對瓷器造成怎樣的影響,並要考慮保管條件、保管手法、清潔方法等。“科技應用需要很多前提條件,如果採用的僅僅是隨意的分析,結果可想而知。”他提出,如果有國家級大型實驗室去做這件事,研究者可以更好的利用這些數據,來充實所謂的傳統——即邏輯推理鑒定體系,“小型機構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參照物都錯了,那所有建立在之上的理論也就成了謬論。”廣州一家拍賣行的負責人表示,“現在市場對公立機構的部分鑒定力量都不太認同,更何況民間機構的說法?要掌眼必須有實踐經驗,怎麼可能學會那套理論后連普通人都能干這活兒了?像老一輩鑒定家蘇庚春,家學深厚,而且16歲就作為買手獨當一面,后來才進文博系統,這樣的大師的意見才可信。”

  古董鑒定的“眼學”也是科學手段

  行家陳先生透露,對於現在某些博物館、鑒定機構出具的証書,絕大多數的拍賣行、行家都不認。古玩商、行家、藏家認的是什麼?還是“眼學”。“‘眼學’在國外其實這是一門比較科學。比如我們從公家、私人收藏都看過很多真品,頭腦裡建立了標准,與之標准相符的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假的。”

  “作為古陶瓷研究的泰斗,耿寶昌先生早就指出,文物鑒定是一門講究科學的學問,利用科技手段來解決文物鑒定的問題,無論是出發點,還是手段,都是值得重視的。”張衛星解釋,“真正的文物鑒定,包括傳統目鑒等,其實是相對科學的,它依靠了邏輯推理、經驗及科學手段等。一旦你參考的數據越多,可靠性相對越高。”

  那麼,如何確定專家掌握的“眼學”標准是正確的?陳先生認為,眼力需要建立在科學的學習基礎上:“比如,北京故宮、台北故宮的藏品主要是歷代流傳的藏品,絕大部分經過專家鑒定,國外的博物館也是,有大量的公認標准流傳器。這些東西是我們在研究瓷器時的依據,就是鑒定的標准。”

  而張衛星則強調,不少老一輩鑒定家有充分的實踐經驗,例如孫瀛洲先生還擅於仿古,他仿制的仿永樂青花小盤至今仍存在故宮,這件東西可以把很多學者騙倒。“他推出的‘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摩挲以別粗細,扣敲以察音響’實際上就是一個方法論,是十分科學的理論。而耿寶昌先生同樣是在具體的經營中成長起來的,他推崇‘耳目手三者結合的胎釉鑒定法’同樣也是科學的邏輯推理。”(郭曉昊、林琳)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