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塑:《重生——雅安》。鄧鉅輝作
廣東佛山的石灣制陶有著千余年歷史,尤其是陶塑人物最具特色。作為一名生長於南國陶都的陶藝家,雖然創作過不少獲獎陶瓷作品,但因一張子弟兵的救災新聞圖片而引發的創作,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這尊名為《重生——雅安》的陶塑人物作品,近日赴京參展后獲得中國第三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金獎。
今年4月20日8時02分,我國四川省雅安市發生一場7級大地震。翌日上午,習慣每日讀報的我,收到當天的廣州日報,就被頭版一幅新華社記者拍攝的新聞圖片所吸引,其畫面極具沖擊力:一名剛被子弟兵從地震廢墟救出的昏迷不醒的年輕女子,迅速被幾名戰士攙扶上一名士兵的脊背送去就醫。
后來幾天,我始終關注雅安抗震救災報道,並從內心發出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子弟兵的贊嘆。再端詳報紙上的這幅照片,一股創作激情涌上心頭:我要用我的雕塑刀把它定格,成為永恆!由此,作品《雅安——重生》的主題創作構思就這樣產生了。
藝術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新聞圖片雖是個很好的參照,但畫面裡的場景人物繁復,不可生搬硬套,一切要符合陶瓷藝術造型的要求,要有取舍和提煉。作品裡共有5個人物造型,中心點是被救的受傷女子,另4個是士兵,他們姿勢各異,有背的,有扶的,有指揮的,也有拿挖掘工具的,所有一切都圍繞被救者而展開。因為作品是人物塑造,人物表情必須貼切救災那個特殊場景,並通過士兵和被救者肢體語言的准確表達,將人民子弟兵那種團結一心、爭分奪秒救人於危難的感人場面呈現出來。
本著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准則,我為整個雕塑設計了起穩定性作用的基座,它似山石造型,隱喻雅安山重水復的地貌,同時也體現了子弟兵不畏艱難險阻、長途跋涉搶救傷者的意境。人物腳下則是殘垣敗瓦,說明震后慘烈程度。同時,作品通過泥釉火的演繹,以剛柔相濟的紀實性表現手法,彰顯出作品“天地無情人有情”的主旨。 (鄧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