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國元首們當畫家:政治與藝術的跨界大師
希特勒
考藝術學院不成,成了“希魔”
這幅畫體現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美學”
他擅長畫水彩街景——看得見彈痕的磚瓦房、靜默的街燈、高聳的教堂、街道上空無一人,畫的作者曾在這樣的小鎮生活過許多年,但他最終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成為畫家,於是他改變了志向,並且在后來的選擇上獲得了“非凡”成功。他的名字是希特勒。
曾幾何時,希特勒最大的志向是成為一個畫家。他在中學時期的課業成績,隻有繪畫一門是“優”。他19歲那年前往維也納,報考藝術學院,結果院長告訴他:你缺乏靈感﹔於是轉而投考建筑學院,結果院長告訴他:你缺乏嚴謹。兩邊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隻好去當國家元首,在1933年成為德國的“偉大領袖”。
希特勒一直耿耿於懷,認為藝術學院沒有錄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損失”。有人曾為維也納藝術學院的歷史性錯誤扼腕嘆息,如果他們錄取希特勒, 也許他不會成為禍害人類的納粹狂人。
(原標題:如果他們不當元首去畫畫)
![]() |
(責編:張卉、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