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林藝術館南展區開館儀式暨五周年館慶,6月末在北京通州韓美林藝術館舉行。李肇星、馮驥才、濮存昕、韓美林等文化名人,聚集在這個國內最大的個人藝術館中,一場以“民族復興的文化擔當”為主題的對話由此開始。
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是第一個演講嘉賓。從一個山東鄉下孩子成長為一國外交部部長,他在工作之余的一大愛好就是寫詩。李肇星回憶起小時候在山東膠南一所鄉下小學念書,老師說中國最早的詩人就是那些干重活的勞動人民,背不動東西的時候哎喲哎喲地慨嘆,由是形成了人類最早的詩歌。李肇星說:“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最好的部分就是民風,那是老百姓的東西。”
李肇星曾經訪問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這是一個產生過文藝復興巨人但丁的城市。然而,當他問市長“最為這個城市感到驕傲的是什麼”時,市長說:“是文藝復興初期,城市餐館中的一批服務生。”原來,由於當時餐館裡顧客很多,服務員上菜的時候,為了顯得瀟洒且不把菜湯弄到客人身上,就用腳尖走路。后來大家覺得這樣的姿勢很優美,墊腳走路成了舞蹈——芭蕾由此誕生。李肇星說:“不管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人民都是最重要的創造者。”
作家馮驥才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文化遺產的保護,自稱是“中國文化的志願者”。曾有一個企業家問他:“國家的價值觀是什麼?”馮驥才說:“這我不能回答,但我知道什麼東西不是國家的價值觀——錢。”企業家不同意:“那照你的說法,商人就沒法活了﹔而且我們國家現在需要錢。”馮驥才解釋:“你說的是一個國家的需求,不是追求,而價值觀是追求。我們講民族復興,不是回到歷史的過去,而是回到一種輝煌——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社會富足,而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終極追求。”
馮驥才不久前在參觀英國溫莎堡時,聽說了一個故事。城堡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失火,居住在附近的倫敦人自發前往搶救古堡中的文物,最后清點時,文物一件都沒少。“這才是國家的軟實力。有學生問我中國文化怎樣才能走出去,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文化的自覺,尤其是知識分子。” 馮驥才說,“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有一批藝術家、作家站出來成為志願者,承擔這種責任。”
其實,不僅是知識分子,正如李肇星所說“人民是最重要的創造者”,每個普通人對於文化復興都可有自己的擔當。在話劇《白鹿原》中扮演白嘉軒的濮存昕,對這個角色有新的理解:“農耕文明即將逝去,白嘉軒看到那個時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告別過去,於是他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保護。話劇最后,白嘉軒走向山坡,拄著拐杖、背著臉看著遠方,一直到謝幕。我特別把那本《三字經》當著觀眾的面揣到懷裡,那是中國農業文明裡最值得尊重的堅持。”
濮存昕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管是不是知識分子,其實干的事兒都是過日子——像父輩、先賢們那樣,吃中國的飯、說中國的話、想中國的事兒、辦自個兒想辦的事兒——這其實就是文化擔當的基本內涵。而且我們要養育子孫,把祖上對自己的影響傳給下一代。”
濮存昕見過一個住在胡同大雜院裡、滿口粗話的小伙子,在家裡卻絕對不說粗話。為什麼?濮存昕說:“因為他不想影響自己的孩子,他要把好的東西傳給孩子。這就是最基本的文化擔當。”
除了父輩的言傳身教,大學也是文化教育的重地。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笑稱自己是給大學的老師同學“打工”的。分管外事工作的他經常要參加各種大學論壇,發表演講推介自己的大學。其他校長喜歡講自己大學有多少院系、學科,有多少重大項目、科研經費,總之用一串量化數據來說明實力﹔而謝維和更喜歡說清華的歷史和文化。他總說清華有“三寶”:“一是出自《易經》的校訓﹔二是美麗的校園﹔三是清華的校友——不僅是國家領導人,更是一大批科學家、教育家以及在各個領域兢兢業業工作的知識分子。”
謝維和說:“評價一個大學,的確需要一些數據,因為它是物質基礎,但不能僅限於此。大學作為一個文化機構,一個民族復興的文化擔當者,不僅要出論文、出技術,最重要的是出思想。”
論壇的主人韓美林是最后一個上台的。他首先感謝那些教過自己的老師們,“他們教育我,做事的底線是愛國”。如今自己也是博士生導師的他,借此館慶成立了“韓美林藝術獎學基金”,用於獎勵有藝術天賦但無經濟能力繼續學習和深造的學生,首筆基金200萬元贈予了清華大學。同時,依托韓美林藝術館建立的“清華大學研究生藝術教育及實踐基地”也正式挂牌揭幕。
已經77歲的韓美林在現場唱起了一首民歌:“九裡裡山疙瘩十裡裡溝,一彎彎水庫一窪窪油,羊羔羔叼著野花大壩上逗,綠壩繡上了朵朵白繡球……”韓美林說:“剛才唱的《走西口》是我1955年學的,不像現在的歌詞都是想你想你、愛你愛你。民族復興、文化擔當,這8個字分量太重,我沒資格談。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但我知道要尊重這個國家,尊重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