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京匡時春拍中的鄭板橋畫作《竹石蘭蕙圖》--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2011北京匡時春拍中的鄭板橋畫作《竹石蘭蕙圖》

2013年06月03日08:48    來源:揚州晚報網    手機看新聞

2011北京匡時春拍中的鄭板橋畫作《竹石蘭蕙圖》

  面對當下雖異常興盛但龍蛇混雜的書畫市場,很多有意收藏的讀者朋友卻因為種種因素的制約,而有良莠難辨、不知該從何處入手的感覺,不清楚到底怎樣的書畫作品才值得收藏。更不清楚,書畫收藏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美術學博士、著名美術評論家、畫家賀萬裡教授,請他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記者:您好!賀教授,揚州眾多的書畫愛好者隊伍、形形色色的書畫展事以及揚州書畫拍賣的高成交率都表明了揚州人對書畫藝術的喜好。但就書畫收藏而言,事實上,很多書畫收藏愛好者在收藏時,還是存在一定盲目性的,很多人並不是真正清楚自己所收藏的書畫到底具不具備收藏價值,具有怎樣的收藏價值,請您就此對我們的讀者談談吧。

  賀萬裡:書畫收藏首先涉及的就是作品選擇問題,其次是收藏的目的。對我們有興趣收藏的書畫家,是收藏其筆會作品好,還是收藏他的精品力作好?前者的價位可能會相對低一點。其實,有意書畫收藏的藏友完全可以在藝術家的展覽中多花幾千元錢,購置藝術家正式創作的精品。

  在我看來,收藏至少存在兩個層面上的問題。一是較低層面的,就是僅僅收藏我喜歡的書畫家作品,或者是“我朋友”的作品﹔二是收藏那些僅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書畫家作品。

  然而僅僅在這種層面的收藏,並不能保証你的藏品能夠達到收藏的最大價值,無論是你收藏的作品所具有的變現和升值潛力,還是你所收藏的作品的藝術價值,如果僅僅在“好”的審美層面上從事收藏,那還很難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收藏的目的。

  例如:從清初到盛清,再到晚清,揚州有許許多多的畫家,他們的藝術水平都很高,在“揚州八怪”之后,也就是在揚州美術開始衰落之后,仍然有許多畫家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但在藏市中,這些畫家的作品卻難以產生如“揚州八怪”作品那樣的升值潛力。

  記者:2011年,北京匡時春拍中的“揚州畫派書畫專場”,35件“揚州八怪”作品的成交率為100%,成交額高達1.22億元。而“八怪”之后如“揚州十小”這樣的書畫家的作品,當下的收藏價值與市場行情又是怎樣的?

  賀萬裡:現在,揚州一些藏家手中仍然有大量如“揚州十小”中魏小眠、史小硯、卜小泉、閔小白、巫小仙等畫家的作品。但無論當代拍賣會上拍賣師如何推薦,作品價格往往難以達到理想價位。

  為什麼這些畫家的作品上不了高價位呢?是他們的作品水平不好嗎?非也,他們的精品力作所蘊含的筆墨功夫和表現能力,即使在今天,我們的許多畫家也是自嘆不如的。是他們的名氣不夠大嗎?亦不盡然。這些畫家中的某些人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候,或者在地方上的名望,可能遠遠超過今天的一些畫家。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書畫家的作品也許從審美意義上來說,是較高水平的,但是從美術發展史的意義上看,他們作品中所積澱的歷史意味則顯得大為遜色,也就是說他們作品中所蘊含著的歷史價值太過有限。

  記者:那到底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具有歷史意味和較大收藏價值的作品呢?

  賀萬裡:有許多畫家很努力地作畫,不教一天閑過,結果畫出來的東西卻令人失望,或者了無創意,重復因襲﹔或者文野不名,難登大雅。所以,一個畫家的歷史眼光和當代視野以及人文和筆墨的修養非常重要,一句話:就是畫家需要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當下和自己。

  同樣,對於收藏家來講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是僅僅憑自己的朋友之情作捧場性的收藏﹔如果我們不是僅僅局限於“美”的收藏,而是能夠在審美價值的收藏認同基礎上,再增加上歷史價值的認同判斷,我們的藝術品收藏,就有可能實現收藏的最大價值。這個價值就是“收藏歷史”。

  印象中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收藏家,那就是林明哲與他領導的台灣山藝術文教基金。從20世紀80年代,林明哲開始鐘情大陸的繪畫藝術,開始結識與購藏黃冑、李可染、陸儼少、吳冠中、宋文治、周思聰、謝稚柳、李苦禪、艾軒、劉春華、羅中立、何多苓等藝術家的作品,花費大手筆用於相關畫家作品的收藏與推廣。要知道,在上世紀的80年代,林明哲開始收藏這些如今我們聽起來響當當的藝術家的作品的時候,這些畫家許多只是剛剛嶄露頭角。現在,大家都知道,他的收藏回報之豐厚了。

  如林明哲這樣成功的收藏者,向我們展現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收藏行為,也不是盲目進倉的倒賣行為,而是一種具有長遠視野和歷史意識的收藏行為。

  記者:那麼,作為一位成熟的書畫收藏家,首先要對中外美術史是熟悉的﹔其次,還要具有較高品味的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敏銳的歷史意識和當代視野?

  賀萬裡:是的。唯有如此,收藏才能夠超越當下的利益、名望、友情和偏見等局限,實現一種審美意義上的書畫收藏與見証歷史意義上的書畫投資的統一。

  就此意義而言,我們需要具備的,就是一種收藏眼光。這種眼光的養成,需要的就是對中國美術史的熟識,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現狀的認知,對高水平藝術品的審美鑒賞力,以及對當下和未來的中青年藝術家發展潛力的預測和果敢判斷的能力。因此我認為,收藏不只是金錢的投資,更是一種眼力的檢驗與挑戰。 ( 吳娟)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