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宋庄:沒有導演的大舞台--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解讀宋庄:沒有導演的大舞台

2013年06月03日08:45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題:宋庄,沒有導演的大舞台

編者按:

提起宋庄,關心藝術的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位於北京通州的這個普通村鎮,1993年底因為一群藝術家的進駐,而逐漸變身為中國最著名、最具磁場效應的當代藝術家聚落。今年是“藝術宋庄”形成20周年,目前在宋庄的藝術家生存狀況如何?宋庄及周邊的藝術生態如何?面臨哪些困境和難題?未來的宋庄朝何處去?本報特別策劃專題,關注宋庄,解讀宋庄,並希冀引起社會對藝術區良性發展的思考。

在北京通州宋庄小堡村的環島,有一座地標性的雕塑,是最早一批到宋庄的藝術家代表方力鈞2009年設計的“七色塔”,從底向上依次由泥、磚、瓷、鐵、銅、銀、金粘貼而成,被解讀為“象征著人類藝術從鄉村的泥土中走出,達到越來越輝煌的未來”。在這種理想化的闡釋之外,它更像是在宋庄藝術區生活著的上萬名藝術家的真實寫照:塔尖上是方力鈞、岳敏君等被人熟知的中國當代藝術明星,而在塔的基座上,還有著大批來宋庄的年頭或長或短、藝術成就有高有低的普通藝術家,他們分布在塔的不同階層,構筑著宋庄獨特的藝術生態。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正在牽頭開展一個關於宋庄藝術生態的研究課題。她說:“有關宋庄的考察我們才剛開始,僅僅跟他們做了一次座談會就深受沖擊,因為參加座談會的藝術家告訴我們,你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有名的藝術家,你們沒有看到住在宋庄的底層藝術家往往是‘五無’人群:無戶口、無工作、無工資、無社保、無醫保,是一群非常脆弱的人。”

無論是用羨慕的口吻說著“宋庄來的”,抑或是用鄙夷的語氣說著“宋庄來的”,像流行的詩中所說:宋庄就在那裡,宋庄的藝術家就在那裡。位於北京市東六環外的“中國·宋庄”近些年不斷壯大,聚集著醉心創作的藝術家以及數量龐大的行畫匠、商品畫匠,這讓初來宋庄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們往往會產生“宋庄怎麼是這樣”的感慨。

正如最早一批來宋庄的藝術家王強所說:“宋庄越來越像一個沒有導演的文化大舞台,這個大舞台什麼人都可以上來,什麼人也都可以下去。這個舞台包容性特別大,你能租得起房子,你就可以來﹔你願意搞藝術,你就可以搞﹔你願意做別的,你就做,沒有任何的限制。”

走進宋庄,走進一個個藝術家的工作室,感受他們的經歷和真實狀態之后,宋庄藝術之塔的輪廓也變得更加清晰。

見証宋庄發展的第一代

1993年底,王強和方力鈞、岳敏君、劉煒等幾位朋友在宋庄買了房子。“那個時候宋庄的概念不是藝術聚集區,就是幾個好朋友說那邊有房子,因為藝術家的表現對象是城市,而又喜歡寧靜、悠閑的工作環境,而且要有空間,生活成本低,恰恰宋庄這個地方比較適合,也就自然而然地來了。在這種合適的狀態下,宋庄藝術家聚集得越來越多。”

“宋庄藝術區的形成有個前因和后果,先是有了‘85思潮’,然后有了圓明園畫家村,在城市擴建的進程中,也就又有了新的宋庄。”說起宋庄藝術區的形成,目前擔任宋庄藝術促進會藝術總監的王強介紹說,“最初一塊來的十幾個人大部分都還在,2000年時藝術節還不太多,當時我做了一本《宋庄藝術家群落》的書,大概也就100人左右。近些年,人越來越多,加上與整個藝術生態有關的人員,包括藝術家的家人、各種藝術機構等,從業人員大概有兩萬人。”

生活在宋庄的藝術家,大部分集中在小堡以及小堡周邊的村子裡,而小堡95%以上的村民家裡,不論是農家小院,還是新建的工作室,都有藝術家居住,對於隻有1300多人的小堡村來說,本地村民成了絕對的少數人群。在這個發展中,王強親歷了整個過程,也見多了藝術家們的來來往往。“這個地方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很寬容地接納外來的藝術家,包括與當地村民和政府的相處。所以真正是‘百花齊放’,干什麼的都有,有些賣作品,有些是給別人畫畫,有些是大學老師,有些在藝術公司裡,年輕人為了降低生活成本湊在一起的有,待不住跑了的也有,所以是多元性的。也因為這種多元性,才能保持這種自然狀態。”

多元開放的宋庄文化現象,正是源自眾多藝術家的進駐,所以像王強這類最早一批進駐的藝術家對宋庄有著特殊的感情。“藝術改變了宋庄的整個生態。幾十年前,宋庄就是中國北京的一個鄉村,現在再提宋庄,就賦予了另外一種文化涵義,成為一種當代文化與藝術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對於宋庄的未來,是不是會隨著市場的沖擊、城市化的進程而改變,誰也不知道,但在現階段北京的大環境和文化氛圍下,宋庄是多元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

享受宋庄的安逸者

沈敬東原來在前線文工團做舞台美術,本職工作是做舞台設計、電視劇美工,也利用業余時間畫畫。2008年底他徹底辭職,幾經周折來到宋庄,真正開始了能自由進行藝術創作的狀態。“這種狀態對藝術家來說是比較理想的,有事沒事就待在工作室,畫上幾筆,看看書,上上網。”他說。

同樣追求這種理想狀態的田中鋒,1996年山東師范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濟南的一所高校做教師。從學生時代就一直對北京向往的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畢業后來北京,所以讀書時幾乎每個月都要抽個周末坐夜班車到北京,看一天展覽后再坐夜班車回濟南。2006年來到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時,就與朋友在通州的運河邊租了兩套相鄰的復式樓房做畫室,當時因妻子還在濟南的一家美術館工作,為了家人他畢業后遺憾地離開了北京。最終,他還是未能抗拒北京藝術氛圍的吸引,2009年田中鋒辭掉工作,與幾個朋友一塊搬到北京。他的妻子也重新找到北京的一家美術館做執行館長。“2007年中國藝術市場最好的時候我走了,然后2009年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又回來了。”田中鋒談到這段經歷說。

剛來宋庄時,田中鋒也認識了幾位生活在這裡的藝術家,但他不太喜歡那種沒事就聚一塊喝酒、亂吹牛的氛圍。“來宋庄,就為了這裡是個畫畫的地方,在農村比較清靜,不像在城市裡那麼嘈雜。而且藝術家比較集中,這種藝術區的性質也讓工作的場所相對穩定。”

來到宋庄4年,田中鋒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這片藝術區,同宋庄小堡文化廣場附近的喧鬧不同,街道上難得見到行人,顯得格外安靜。每天早晨四五點起床,趁著狀態好的時候畫畫,不在狀態的時候就喝喝茶、看看書,或者是和朋友、鄰居聊聊藝術、看看作品,構成了田中鋒的宋庄生活。田中鋒說:“我對物質的需求也不大,畫畫也很慢,所以每年畫的不多,多的時候七八張,少的時候隻有三四張,然后再留下一兩幅,剩下的賣掉夠生活就可以了。”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