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激活記憶與創造力--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博物館:激活記憶與創造力

——訪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宋新潮

2013年05月21日09:55        手機看新聞
圖為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海報。
圖為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海報。

1983年7月,中國博物館代表團一行五人出現在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倫敦舉行的第十三屆大會上,吸引了全世界博物館人的目光。它標志著中國博物館界在時隔近40年后,恢復了與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館行業組織之間的聯系,重新走上世界博物館的重要舞台。

  在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回顧中國加入國際博協30年來所走過的歷程,一方面可以看到,與國際博協的合作,為中國博物館的整體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國際化平台﹔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提升,中國博物館業已成為當今世界博物館領域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更有意義的是,30年記憶的點滴,是中國博物館今日國際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這也暗合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記憶+創造力)= 社會變革”。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宋新潮,以回溯這條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途徑。

  不僅僅是文物的避難所

  記者:中國博物館學會(2010年8月更名為中國博物館協會)成立於1935年,要早於1946年成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加入國際博協之后的30年間,面向世界的中國博物館發展之路與此前有哪些不同?國際博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宋新潮:1946年11月,來自14個國家的博物館、博物館協會和5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在法國建立國際博物館協會時,中國代表未能親臨會議,但致函大會,正式聲明支持建立國際博協,可以說中國是國際博協成立時的發起國之一。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國際博協與中國博物館界真正的合作卻是在38年之后,即1983年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建立,並與中國博物館學會合署辦公。這30年,中國博協與國際博協的頻頻接觸、中國博物館的快速發展,都得益於改革開放。正是改革開放,讓我們認識到了國際博物館界的發展與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博物館主要受蘇聯博物館模式的影響。在此模式指導下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進一步深刻影響了全國博物館的建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上海博物館新館成立前,對展品陳列做了大膽調整,按照青銅器、玉器、瓷器、書畫等專業門類,朝著藝術博物館的方向發展,打破了過去的概念。這是當時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原來我們總想用文物說明歷史,毫無疑問這是對的,但很多文物不可能直接說明歷史,過多地注重歷史方面的價值,可能還會忽視文物在藝術、科學方面的價值。藝術博物館的陳列已經不單純是社會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了,更能清晰呈現藝術發展的脈絡。另外,各地區的博物館,不再僅著眼於反映全國的歷史,而是更加注重根據各個地區的歷史進行構建,這也是我國博物館從題材形式的角度發生的一個顯著變化。

  幾十年來,國際博協對博物館的定義幾次修改,不斷發展。幾乎每一次國際博協的大會,都會有一個議題,討論博物館的定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博物館人也在思考,博物館究竟是什麼?設立博物館的目的是什麼?后來我們認識到,除了文物和藏品的保護,還忽視了一點,即博物館在社會教育、社會服務方面的職能和責任。在歐洲,博物館的一切工作,從收藏、保護、展示到研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社會教育。21世紀以后,中國博物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也開始重視這方面的工作。

  30年中,我國的博物館從第一個十年更多地重視文物和藏品的保護,到第二個十年更多地重視博物館的運營管理,發展到了近十年對博物館宗旨的更多關注,三個階段,三方面的工作各有側重,貫穿始終,不斷深化。國際博協這個世界性的平台,帶給中國博物館以理念上的提升。

  記者:就當下而言,您認為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有沒有一個整體的目標?世界博物館界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中國博物館的快速發展,又將帶給世界什麼?

  宋新潮:中國的博物館,一個長遠的目標是如何完善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包括博物館在兩個重要領域的作用:對整個社會的和諧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博物館如何對社會經濟有所貢獻?這聯系著另一個問題。歐洲博物館所注重的藝術價值,不僅僅是指文物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蘊含其中的能夠啟發人們藝術靈感的價值因素。歐洲博物館還把藝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培養有道德、有修養、能夠欣賞藝術、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一方面要對工業設計有所貢獻。2013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也是在引導人們思考這方面的問題:記憶,是對過去的繼承和保存﹔創造力,是指我們今天如何從文化遺產中,找到能夠有所創造的啟發性靈感。從這個角度來講,博物館所推動的實際上是社會的變革。

  在世界博物館界,還呈現一些新的趨勢。比如,美國正在建設非洲裔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以將非洲裔的民族更好地融入美國大家庭。這提倡的是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是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尊重。還有一些思潮影響持續至今,比如新博物館運動。社區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等新型博物館今天依舊在發展。實際上,這是對博物館與現代社會、現代人的關系的一種強調。

  新博物館運動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中國博物館人熟知的“三貼近”。我們由此確立的目標有兩個: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的發展。這絕不是在唱高調。這些年,國家文物局、中國博協在和國際博協、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的接觸中,一方面致力於把國外的理念跟中國的現實相結合,同時也把中國的理念通過國際博協的形式,傳達到全世界。具體到工作上,比如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中國國際博協培訓中心將於7月1日在故宮博物院挂牌成立,作為國際博協唯一設在巴黎總部之外的研究培訓機構,必將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博物館從業者的能力建設提供一個全新的、國際化、專業化的平台。此外,中國牽頭組織的《亞洲地區博物館專業化發展和社會需求調查》以及中國博協與國際博協的一系列合作成果,也將在8月於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國際博協第二十三屆大會上面世。

  分灶吃飯,熱情更高

  記者:協調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傳統使命與其創新發展的關系,是博物館正在嘗試的改革。有人認為,收藏仍應是博物館的根本核心所在,由此才能產生知識、競爭力和價值,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宋新潮:博物館收藏的是過去,立足和關注的是當下,面向的是未來。國際博協每年會確定一個和當年整個社會所關注的問題相關聯的主題。國際博協還下設有31個和博物館的發展實際結合緊密的專業委員會。每一個會員都要落實到專業委員會中。所有的人都不會被置於空談的狀態。專業委員會和國家委員會一樣,都可以向國際博協提出自己的建議,包括年會的主題等。因此,專業委員會在國際博協中佔有重要地位,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來自全球的近3600名博物館界專業人士,代表12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博協第二十二屆大會。中國有1000多人參加了會議工作,國際博協將近30個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博物館界產生了工作上的對接。這次面對面、全方位的接觸,對中國博物館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會召開前,中國博協鼓勵國內的博物館加入國際博協的專業委員會。同時,為了做好工作上的對接,中國博協也成立了25個專業委員會。這幾年,在中國博協專業委員會召開的年會上,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國外代表來參加﹔在國際博協召開的會議上,也都有中國會員單位的參與。不少中國代表還擔任了國際博協專業委員會的主席、理事等職務。大家“分灶吃飯”,更有針對性,聯系更加實際,工作熱情也很高。國際博協,包括亞太博協,在各個專業領域、在協會的組織者中,都有了中國的聲音,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

  服務專業化,目標社會化

  記者:可不可以說,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也是在探討博物館學兩條各有側重的發展路線:一條是以博物館功能為基礎的專業化路線,另一條是以博物館職能為基礎的社會化路線,以求在兩者的整合下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

  宋新潮:傳統路線和社會路線,就是專業化和非專業化的問題。現在中國的博物館大多數都是專業化和社會化相結合。更准確地說,就是博物館的服務一定要更專業化,但博物館的目標要社會化。以博物館舉辦的臨時性展覽為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主要在國外舉辦中國文物展,之后,推出的更多的是帶有商業色彩的展覽,現在,更多的是博物館之間的雙向交流展。如今中國每年出國的展覽大概有80多個,引進的展覽大概有50多個,在過去這是不可想象的。臨時性展覽提供給大家更多選擇。在這一點上,我們還做得不夠。博物館所有社會化的服務,乃至大量開發的文化產品,都有一個目標——把博物館文化通過不同的媒介形式,傳達給它的受眾,讓觀眾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這和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宗旨是一致的。

  記者:免費開放后,不少人反映部分觀眾素質差、服務人員職業素養也差,您怎麼看待這種現狀?此外,量化博物館的工作和“產出”,單純地關注數量,比如觀眾數量,是否會導致博物館價值及其工作質量的降低?

  宋新潮:免費開放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中國博物館的利用率並不高。多年前,許多文化設施都閑著,怎麼發揮它的作用?免費開放是一種很好的思路。我們的省級博物館,在免費開放之前,大概每年有二三十萬人的參觀量,現在到了每年120萬人到150萬人之間了。當然,博物館作用的發揮,絕不僅僅是一個觀眾數量的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觀眾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免費開放的過程中,最初確實有一些觀眾穿著拖鞋進入場館等不文明的行為,博物館工作人員會做一些提醒、提供一些服務,相信這些情況慢慢都會有所改善。因此,觀眾的素質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關鍵是要提高博物館人員的專業素質,即要提高專業化的服務水平。為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技能,包括職業道德,中國博協每年都在針對一線工作人員組織相關培訓﹔另一方面,免費開放之后,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另一個程序,即對博物館的資質每年進行運行評估。雖然是針對一級博物館的評估,但對所有類型、所有級別的博物館都具有指導性意義,並起到了對博物館的監督和完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博物館沒有因為免費開放,而減免了服務質量,或者說,服務同樣在獲得加強,因為評估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服務水平的高低和教育功能的發揮情況。

  今天,我們提出博物館的體制和機制要調整,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社會化參予的程度。比如現在逐漸推行的理事會制度,就是想通過理事會給社會提供參與博物館工作的渠道﹔在省、地市一級的博物館,推行總館長制度,目的是對地區的資源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調整,同時降低運行成本。一個博物館辦的好壞,誰說了算?好壞怎麼判斷?我們將博物館評估的數據向社會發布,包括總分和單項上的排名,目的就是推動社會參與和社會監督。這些都會對中國博物館的發展、進步產生一些變革性的影響。(徐紅梅)

(責編:赫英海、魯婧)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