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建要“長”到新加坡說明了什麼?--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徽派古建要“長”到新加坡說明了什麼?

2013年04月10日08:58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成龍日前連發4條微博,表示將把自己收藏的4棟徽派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並稱:看到大學所做的周詳的考証和設計,幾乎有沖動想把其余那6棟也捐給他們。

  看到這樣的內容,我們不禁會想:作為徽文化的“活化石”,這些古建筑長在新加坡那樣的城市會是什麼樣的味道?成龍為何會選擇捐贈給新加坡?在徽文化的地盤上難道就沒有一處可以安放這些屬於自己的符號?

  成龍微博說,20年前,他買了10棟徽派古建筑,包括廳堂、戲台、涼亭等,本想找塊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讓爸媽住,不料爸媽在十多年內相繼離開,這些建筑構件便一直躺在倉庫裡成為白蟻的食糧。10年前,他想把這些老房子捐給香港政府作為展示用途,但因為撥地問題一直沒有結果。2年前,跟一個新加坡朋友談起這件事,很快就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找到了一塊地,而且大學的學者們做出了周詳的設計。

  從這個過程,不難理解成龍為什麼會選擇捐給新加坡。對成龍來說,他深知這些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精髓,想把它展示出來讓更多人欣賞。新加坡的大學願意而且認真地幫助他達成這個願望,他的舉動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遙想一下這生長在新加坡現代環境中的老房子,始終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建筑,是歷史文化的外在體現,如果離開了它賴以形成的環境,勢必失去其與環境共生的和諧美,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形式而存在。

  以木質結構為主、講究精雕細作的古徽派建筑遍布安徽省黃山市,是徽派文化的集中體現之一,更是古徽州真實歷史遺存的直接體現。它和其他歷史文物一樣不可再生,反映的是宋元明清甚至更早歷史時期徽州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

  如何保護這些歷史的“活化石”,一直以來就是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原址修繕+遷地保護可能是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法。在安徽黃山,大批古民居得到原址修復,散落民間的古構件、廢棄於荒野的獨棟古宅被遷往新址,更重要的是,土生土長在這裡的人,承繼了這些老宅的文脈,“徽州老宅子最需要的是‘人氣’,隻要有人在,老宅子就不會腐壞,才能真正‘活’下來。”

  對於古建筑來說,它們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在穿越千百年后依然“活”下去,讓人們感受它、體驗它,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曾經存在過的符號在博物館裡瞻仰它。

  既然都是為了保護,如果成龍現在再到徽州看看,如果當地可以認真對待,不知道成龍是否有沖動讓其余那6棟重歸故裡呢?

  成龍收藏的古建如果是文物決不能出國(記者楊麗萍)

(責編:孫石磊、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