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制品、鉛塊澆鑄……在和田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的今天,和田玉儼然已成了“暴利”的代言人,而在暴利的驅使下,藏家“撿漏”的心態為商家造假賣假提供了可趁之機。
3月12日,記者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華凌玉器交易市場遇到了前來找朋友鑒玉的李建軍。
“只是想貪便宜買回的玉可能是以次充好,但沒想到居然是玻璃制成的。”自從上個月父親花6800元買回一塊“觀音玉墜”,家住烏魯木齊新興街附近的市民李建軍心裡就沒踏實過,可找了多名玉石鑒定行家掌眼后更讓他大跌眼鏡:觀音玉墜居然是合成玻璃制作。
地攤“撿”回玻璃制品
“當時要價一萬元,砍了半天價,人家才同意6800元賣給我。”李建軍的父親是一位退休干部,素有收藏愛好,但以前主要收藏的是字畫等,從未接觸過玉器。
2月15日,在首府友好路,他遇到了一個兜售和田玉的攤販。
“要回內地發展所以賠本甩貨,這裡的玉石全部低價銷售,你看中的那塊是羊脂玉挂件,原價2萬,現在5折銷售,買回家可佩戴也可收藏,絕對增值。”看到老人拿起這塊重約50克的“觀音玉墜”時,玉商熱情地介紹說。老人當即去銀行取現金買了回來。
其實,在和田玉交易中,不僅是李建軍父親這樣的“門外漢”遭遇假的和田玉,就連玉商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去年,烏魯木齊市南門附近經營了多年玉器店的玉商羅青就花數千元買了一塊重約2公斤、長約20多厘米的“玉石籽料”,切開后才發現,是一塊通過澆鑄合成玻璃和灌鉛的假貨,成本最多為二三百元。
記者採訪發現,除了玉器城、各大商場的和田玉銷售門店,在南湖廣場、中山路、友好路等繁華路段的街邊也有攤販兜售和田玉,甚至在夜市、早市也出現了“和田玉”籽料、挂件、玉鐲等產品的身影。相比較而言,正規門店銷售多是明碼標價並具有鑒定証書,而后者價格要比前者便宜不少,但多是無証經營,其真假也難以辨別。
在西山附近的一家玉石店,記者詢問叫價僅需幾元到幾十元的和田玉挂件時,一開始店主還熱情地介紹,但記者連續追問“是否真玉”后,老板則不耐煩地表示,“難道幾塊錢還想買真貨?”
暴利驅使假貨橫行
“以前好多人一麻袋一麻袋扛著和田玉原料到店裡讓店主隨便挑,便宜的一塊玉才幾十塊錢,誰也不造假,可現在不同了,玉商拎著密碼箱賣玉,一塊玉幾萬到幾十萬,而消費者又有‘撿漏’心態,不法商家就利用此心態造假牟求暴利。”新疆和田玉原料交易信息聯盟秘書長王建生表示,近年來,和田玉價格一路飆升,高端和田玉籽料價格更是以克論價,最高的可達兩萬元一克,這樣一個巨大的投資利潤空間,也催生了種種造假手段。
華凌玉器交易市場一位鑒定過李建軍父親購買的玻璃玉墜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透光下,玉石往往會有纖維狀或粒狀及其他形狀的結構,而李建軍父親購買的玻璃制品觀音玉墜則非常勻淨,除了幾個氣泡外,幾乎沒任何瑕疵,成本價估計不會超過200元。
“一分價錢一分貨,好的玉器價格自然不菲。”新疆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李澤昌提醒消費者,當一件玉器價格低得離譜時就要當心了。
據了解, 1980年,在新疆市場,每公斤白玉籽料的平均成交價約100元﹔1990年每公斤為1500元至2000元,2000年就漲到1萬至1.2萬元,而2007年,一公斤則漲至30萬元。與此同時,1994年,烏魯木齊隻有新疆玉雕廠和新疆工藝品廠從事玉石加工,截至目前,玉店和玉企已超過4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