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最大的畫 崔如琢8天完成--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人民大會堂最大的畫 崔如琢8天完成

2013年03月06日08: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誰畫進了人民大會堂

山水、花鳥和迎客鬆,這些圖案作為經典背景頻繁出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們的身后,被電視傳播出去成為大會堂的一種符號。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畫作如何被創作又如何被收藏

本刊記者/吳子茹

十八大新常委的亮相,讓人們注意到他們身后的一幅畫。很快,這幅以大畫幅著稱的《幽燕金秋圖》火了。這幅書畫家侯德昌攜弟子創作於1994年的畫經常亮相於《新聞聯播》,被網友稱為“出鏡率最高的國畫”。

人們開始關注和議論誰的畫可以被人民大會堂這個中國舉行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動最重要的場所收藏和展示。

大會堂最大的畫

67歲的崔如琢,在助手的攙扶下有些顫巍巍地站上畫桌,繼續為畫面上的荷花添枝描葉。桌上鋪著巨大的丈二尺寸的畫紙。

這是人民大會堂書畫室,面積比崔如琢北五環“靜清苑”裡巨大的畫室還要大,窗戶正對著天安門廣場,站在畫桌上往外望去,長安街上車流如織。要創作巨幅尺寸的中國畫,沒有比這裡更適合的場所了。

2011年6月,自幼習書畫,曾拜李苦禪門下的崔如琢接到人民大會堂的邀請,要他為二樓回廊北側的牆壁創作一幅國畫。

畫家去實地考察,發現大會堂為他提供的“那個位置非常好,”牆壁面積很大,況且背面就是傅抱石和關山月一起創作的那幅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嬌》,崔如琢接受了邀約。

但畫什麼是個問題。背面傅抱石和關山月的作品是一幅山水,按照中國畫的題材,花鳥當然是首選。崔如琢提出畫荷。他說,“荷”,象征“和”,有“和諧”之意。荷葉的風,諧音“逢”,意味“和諧逢盛世”。應景的題材,雙方很快達成統一。

根據慣例,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方面要審稿,需要崔如琢畫一幅小稿遞交。但崔如琢沒有打草稿的習慣。“這麼著吧,我明天就開始畫,你到時候看看滿意不滿意吧,”崔如琢如此回復對方。他開始在丈二匹的大畫紙上直接畫。幾天以后,人民大會堂的人過來驗收,看到面前的大畫,很吃驚,“就用這幅吧。”崔如琢笑嘻嘻地擺手,說重新再畫一幅。

崔如琢用的是韓美林早年送給人民大會堂的丈八舊宣紙。他每天早上八點半到人民大會堂畫室,那個條件極好的畫室裡卻沒有硯台。崔如琢有些吃驚,自己買了四個大硯台。“用大碗兌點水,兌點墨汁,那是過去寫大字報用的,我說那是‘文革’的后遺症,”崔如琢哈哈大笑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一小時研磨,然后畫到十二點左右。八張丈二匹的畫,每天畫完一張,完成整體創作,崔如琢用了八天。最終,這張巨幅國畫被命名為《荷風盛世》。

2012年初,在盛大的儀式后,《荷風盛世》被正式懸挂在人民大會堂二樓回廊北側的牆壁上。八張畫拼接而成,畫芯長十八米、寬兩米八,裝裱完成之后,長二十米,寬度到達三米多,畫面總面積比其背面牆壁上的《江山如此多嬌》要大三分之一。

“怎麼會讓搞幅油畫挂上去呢?”

油畫家陳可之也經常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懸挂在人民大會堂裡的各種畫作,但是在他印象中,人民大會堂裡挂的畫“就是迎客鬆”。因此,1998年,當他聽到重慶市委要征集一張三峽主題的油畫挂在人民大會堂重慶廳裡時,陳可之很意外。

“那時候就是以為隻有迎客鬆嘛,”陳可之仔細回憶當時的場景,忍不住笑了起來,“電視裡就是那點印象,怎麼會讓搞幅油畫挂上去呢?”

1997年,重慶直轄,人民大會堂開辟重慶廳。當時,身在北京的陳可之,以畫三峽題材出名。他創作的紀實油畫《長江魂——三峽纖夫》在圈內廣受好評。

陳可之被叫回重慶。重慶市委的領導人浩浩蕩蕩來到陳可之的畫室。此前他已經畫了好幾年三峽。

三峽工程啟動后,每一次截流、漲水,陳可之都要搶在前面去積累素材,“每一次我都像搶救文物一樣,畫那些即將被水淹沒的東西,”陳可之比劃著手勢說。聊起實地畫三峽的經歷,他的興趣很高。

相比於其他以三峽為主題入畫的畫家而言,陳可之更為關注三峽的歷史,他的創作頗有些記錄現實,懷古撫今的味道。這也是陳可之被選中為重慶廳作畫的原因。

陳可之畫了三幅稿,一幅《幾度夕陽紅》,畫夕陽下的三峽,以三峽千層石的石塊為主﹔另一幅是《月是三峽明》,月色下靜靜的三峽景色。最后被選中的是一幅《三峽晨曲》。畫面中,晨曦在遠方升起,照耀著打開的夔門,一隻雄鷹正向著夔門的方向展翅。畫面近處,經過千百年的石頭被作為主體,它們皴裂、歷盡滄桑,長江水無言,依舊拍打著飽經風霜的江石。

陳可之認為,正是因為畫中有明亮的向往,才被選為最終方案。“千百年來,重慶跌宕起伏的故事太多了,但是總要往光明的地方看,”陳可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大會堂的收藏

畫完后作品要運到北京去,重慶市領導很重視,問陳可之有什麼要求。“我說就是不能卷,不能折,運到北京以后我一定要看,”陳可之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這幅《三峽晨曲》畫了一個多月,每天隻睡兩三個小時。“我也不太懂(領導們)那些事,就是想著這畫可一點都不能損壞,我畫得太辛苦了。”陳可之說。

后來重慶找了一輛加長的車,把這幅長5.7米,寬1.5米的《三峽晨曲》不卷不折地運到了北京。它成為第一幅懸挂在人民大會堂裡的油畫。

《三峽晨曲》的對面是刺繡,旁邊是浮雕,前廳是漆壁《巫峽雲靄》和《瞿塘峽之晨》。像其他地方廳一樣,重慶廳的裝飾極具地方特色。

作為建國十周年建成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會堂的整體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建筑面積還要大一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個從設計、建筑到裝潢,僅僅耗時十個多月的龐然大物,事實上是除故宮外的另一座藝術品寶庫。

除了包括港、澳、台在內的33個地方會議廳外,迎賓廳與宴會廳、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等,都注重用書畫作品進行裝飾。《江山如此多嬌》就挂在迎賓廳正面的牆壁上,畫心高5.65米,寬9米,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意為題而作,畫題由毛澤東親筆所書。

除迎賓廳外,國家接待廳是另一具有濃厚藝術風格的大廳,主牆面上的巨幅國畫《大河上下·浩浩長春》,由著名國畫家謝瑞階創作,畫作尺幅為6.85米×3.82米。

除國畫外,書法也是人民大會堂懸挂最多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啟功的弟子、張志和的書法作品《中華頌》,懸挂在金色大廳。此外還有東大廳的巨幅隸書《到韶山》以及澳門廳的書法《九九歸字圖》等。

地方廳的特點則主要在於地方特色的長卷刺繡、浮雕、壁畫等,也不乏書畫佳作。例如河北廳的《和平昌盛圖》、北京廳的國畫《梅花》及書法作品《毛主席詩詞》、四川廳的大幅國畫《峨眉山金頂雲海》??

半個多世紀,人民大會堂共收藏了一千多件作品,其中囊括齊白石、吳作人、關山月等畫家的作品。最近的一次公開收藏是2012年,人民大會堂管理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發出約稿函,收藏了一批中國畫家的作品。

陳可之眼裡的“迎客鬆”,懸挂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是國畫家劉暉的作品。中國國家領導人在這幅“迎客鬆”前接待國外使者,因此成為人們最熟悉的人民大會堂畫作之一。

陳可之現在每隔幾年就要去一趟人民大會堂,為他自己那幅《三峽晨曲》上油、上色。“感覺好像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你丟不開它,”陳可之這樣說道。 ★

(責任編輯:孫石磊、潘佳佳)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