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趙中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評估考察組成員考察了泰州市,雖然時隔2年,泰州一些極富特色的地方仍然讓他記憶猶新。而近年來,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屢遭破壞或被復建的現象,也讓他很是痛心。
記者:您作為赴泰州市考察的名城組專家,覺得泰州哪些地方最打動您?
趙中樞: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是有標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專門的條款論述,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講得更詳細和具體,泰州市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符合其中的條款的。還有兩點感受尤其深切,一是泰州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弘揚是下了工夫的,比如傳統民居中的一些至今仍存在的對聯和匾額,與周圍環境相映成輝。再一個是我們看到了歷史文化街區中群眾真實的生活以及政府在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方面的努力。
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對於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有明確的標准,時至今日,其中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的標准有沒有一些新變動?新認識?
趙中樞:2008年頒行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對於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准做出了明確規定,這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個重要文獻,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歷史文化名城相關內容的細化和深化。從2008年到現在,全國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准都在對照學習和落實之中,也在不斷地總結經驗。應當說,這個標准還是起到了統一認識的作用。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在落實條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根據名城標准,開展了名城大檢查,了解名城保護的實際現狀。另外,對名城標准如何通過技術規范和行政法規進一步細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剛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要求(試行)》就是落實標准的一項措施。
記者:近年來,名城復建、歷史文化街區拆舊建新的消息屢見報端。您認為原因何在?
趙中樞:這個問題太復雜了,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簡單地說一個是認識的問題,另一個是決策的問題。先說對於名城復建的認識問題,歷史文化名城本身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以城市為載體,這個歷史是豐厚的,是延續的,不是指歷史上的一個部分,一個剖面,而是完整的歷史。新建一座城市,隻能叫新城,在一片白紙上建設一座新城是有意義的。但是在認定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要復建一座“名城”,在空間上必然要破壞歷史上遺存下來的種種建筑物和構筑物,這些建筑物和構筑物中保存的歷史信息也就終止了,后人無法了解其中還沒有解開的秘密。這就等於割斷了歷史。因為新建的建筑不會含有此前的歷史信息。一位哲人說過:“城市是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每一代人都不應當把前代的印跡抹去,也不要忘記寫上當代最輝煌的一頁。”寫上當代最輝煌一頁的前提是不能把前代的印跡抹去,如果同意這個觀點,名城復建是不可取的,重復建設(又拆又建)也是勞民傷財的。
記者:名城復建或拆舊建新的決策是否也跟不正確的認識有關?
趙中樞:決策問題與認識問題是有關聯的,有一些對名城的破壞可能是由於主管領導的認識上有一些誤區。也有一些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我曾經多次引用2006年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期間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應該說這些年來,大家的認識在逐步提高、逐步到位。現在的各級領導,已經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都有一定的知識、文化背景。如果說,以前無知情況下的不重視還可以原諒,那麼,現在有認識情況下的不重視,那就是意識問題、政績觀問題。” 實際上,我們現任的名城城市的領導即使個人認識正確,也會受到GDP指標以及城市現狀與功能要求矛盾的壓力等方面的影響,比如“三年大變樣”口號的影響。
記者:據您的了解,今年主管部門會開展哪些名城保護工作?您有何建議?
趙中樞: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日前下發通知,決定開展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認定工作,要求各地積極組織申報,並於今年6月底完成申報工作,這也是今年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弘揚傳統民族文化、促進優秀傳統建筑藝術的傳承和延續的重要工作。
名城的復雜性決定了名城保護任重道遠。我希望各方能夠按照吳良鏞先生講過的“名城保護永不言晚,永不言敗”的話努力去做,讓名城保護深入人心,眾志護城。(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