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元(1271--1368)
高27.5厘米
英國Eskenazi.Ltd.提供
“幽藍神採——元代青花瓷大展”這個集國內外眾多收藏機構元青花瓷器收藏之大成的展覽,國外的藏品基本上是首次回中國亮相,國內一些展品也是第一次公開露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意義。
30余家參展單位元青花大規模展出屬首次
作為上海博物館建館6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之一,“幽藍神採——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今天開展。來自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內外30余家參展單位的90件元青花將集體亮相。如此大規模的元青花展,在國內外都屬首次。
參展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具有重要斷代意義的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以及受人廣泛關注的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的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孔雀牡丹紋罐等。
過半展品為首次露面
90件元青花瓷器將按“傳世精華”、“中外交流”、“出土佳器”和“遺存殘蹤”四個專題進行展示。除上海博物館館藏的10余件元青花外,還有分別來自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以及國內的文博和考古機構的展品,參展單位30余家。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上海博物館此次能夠湊齊這90件元青花展品實屬不易。元青花的生產時間隻有短短幾十年,國內外的傳世作品數量不太多,且分屬多國收藏保存。早在10年前,上海博物館就有籌辦元青花大展的意願,但上博館藏元青花僅10余件,於是該館通過兩年時間,向江西省博物館、高安市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等文博機構以及海外的英國大英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微博)等借展,展覽終於於日前布置完畢,即將與觀眾見面。
據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介紹,參展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具有重要斷代意義的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至正十一年”銘瓶共有一對,這次來到上海博物館的是其中一隻。另外還有受到人們廣泛關注的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的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孔雀牡丹紋罐等將亮相,一半以上展品在國內屬於首次公開露面。
“至正型”瓶具斷代意義
“在中國的博物館內看到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比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看更加精美。”對於“至正型”瓶第一次回到它的原產地——中國,大英博物館代表霍潔淑說,“這也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在同一展廳內看到那麼多的元青花瓷器。”
在上海博物館的第一展廳內,早報記者見到了這件具有獨特意義的展品,高63.8厘米,口徑14.3厘米,足徑17.5厘米,盤口、長頸、頸部有象首環耳一對,腹部瘦長,台足。紋飾自頸至底共有9層,依次為纏枝菊花、蕉葉、雲鳳、纏枝蓮花、雲龍紋、海濤紋兩層、纏枝牡丹紋以及雜寶蓮瓣。
“歷史上沒有關於元青花的記載,”陸明華說,“世人對元青花瓷器的認識就始於這對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約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據這對紀年瓶,結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和伊朗阿德比爾寺藏品,從傳世器物中辨識出一批‘至正型’器物,奠定了元青花研究的基礎。”
“這對青花瓶成為衡量許多相同類型瓷器的一杆標尺,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問題,元青花瓷器界限的清晰呈現,無法離開這杆標尺。這對瓷瓶上的紀年文字,給我們用以斷代,減少了許多費力的說理和繁瑣的考証。”陸明華說。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展品有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孔雀牡丹紋罐,其特別之處在於此類圖案在國內發現的元青花瓷器中不是很多,但在國外發現的元青花瓷器上屢見。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罐,外壁所繪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題材,十分生動。
曾在2005年倫敦佳士德拍賣會上,以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成交的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也應約來到中國。“鬼谷子下山圖罐上的蘇代,竟與南京出土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上的蕭何臉形、冠袍酷似。也許,這兩件器物的繪畫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陸明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