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創作中期評議會
8月2日,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創作中期評議會在該院召開。對國內藝術家最新創作的作品圖稿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公共藝術5部分進行中期評議。
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上興起的諸種文明,使分布在世界各個地區“社會空間”的不同人群,在持續不斷的相互接觸與碰撞中,逐漸融合成為一個具有密切聯系的整體世界。
架起絲路藝術交流之橋
4月上旬,來自馬可·波羅故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羅馬美術學院、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的25名藝術家來到了湖南。10余天的採風既是震撼心靈的創作,也是合作交流的旅程,更是兩種不同文明的熱情擁抱。

楊曉陽 大美為真 深耕“絲綢之路”美術主題創作30年
楊曉陽,作為曾經國內美院系統中最年輕的院長,到今天的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國家三五人才一級、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所有榮譽和責任背后,始終還凝結著一位藝術家在創作之路上的孜孜以求,亦如美術理論家王鏞評價楊曉陽的性格氣質和繪畫特征:“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更多精彩視頻】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在國博舉辦。本展覽旨在通過還原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以及中國藝術中的西方影響,呈現出不同文明之間彼此交融、共同發展、兼收並蓄的千年史詩。
“絲路映像——中國時裝藝術精品展”在東京舉行。該展覽通過靜態展、插畫展、服裝走秀等三部分,集中呈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時裝的發展軌跡,立體展示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
海運不僅盤活了忽必烈執政困局,亦使我國一直沉寂落后的漫長海岸線突然活躍起來。沿海經濟蓬勃生長,大小城鎮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十世班禪大師的畫師尼瑪澤仁認為,“一帶一路”不僅體現在經濟上,還反映在文化上。從古至今,世界多種文化是不斷在交流的,並且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就是平台。
公元609年,為了進一步拓展絲綢之路,隋煬帝西巡至張掖,召開了“萬國博覽會”。西域27國君主、使臣受邀前來。為款待賓客,隋煬帝令人組織文物展,並舉辦宴會,這次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歷時6天。
自西漢開始,中原人便把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陽關(今敦煌西南)以西的地帶統稱“西域”。鑿空西域,即打破中國西北方向的障壁,開通到達西域的孔道。
漢機織出漢錦,其功偉矣。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這位有著工科背景,自詡是名“技術人員”的男人用自己深厚的技術功力送給了全世界一份特殊的浪漫大禮。
彼時的韓樂然在西部的高原山川、河流洞窟之間探尋中華文化之源,重拾民族自信,開創出一條西部藝術的拓荒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之后,中原地區傳入的絲綢極大影響了西域的刺繡繡地,極大地豐富了西域居民的服飾藝術。
絲綢之路也叫玉石之路。可見,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原與西域就有貿易往來,這條文明交流的大道最早是一條商道。
書法遺跡在“絲綢之路”文化裡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當代書法的發展同樣具有啟發意義。
14世紀來華游歷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訪問杭州時,觀賞過一個神奇的魔術——通天繩技,這個魔術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傳來的,成為跨文化交流中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范例。
克孜爾千佛洞是克孜爾石窟的別稱,與著名的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名窟”美譽。克孜爾石窟始鑿於東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
麥積山石窟建造由於歷時十余個朝代,造像風格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這些造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