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对话陈家泠——上海玉佛禅寺“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开馆缘起及意义【3】

2019年01月23日15:59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许根顺:这一次玉佛寺佛教艺术馆的第一大厅就是圣山轩,“三山五岳四圣”,最早从2011年您走了好多壮美的河山,在安徽省国家博物馆首次展出了“三山五岳四圣”。这次玉佛寺佛教艺术馆,您是又重新画了,因为当时的作品被收藏了。那么这一次您不仅仅是画了三山五岳的部分,还包括四圣,同时也增加了灵鹫山和大菩提。那么这一次作品绘画,您的感受是什么?

陈家泠: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过去的佛教都叫“山林佛教”,凡是名山大川风景好的地方就会有一个庙宇,人们就认为这个地方风水好,菩萨就在这个地方。而正因为这个风水好的地方,神灵才会出现,风水好的地方,人们才会去朝拜,所以他选择的点就是要山明水秀风景好的地方。这个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就叫人杰地灵。

从我们画画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喜欢画这种名山庙宇呢?因为不仅这个地方美丽,而且有人文,就是把人文、哲学、理想跟美融合在一起了。所以画名山,佛教跟名山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画,原因就是在这里。因为他代表一个国家的山河的壮美,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水的精华,也代表了这个地方神灵的喜爱。所以画山水,我自己也喜欢画这种名山大川,但是为什么要加上寺院,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描绘了。

当然在玉佛寺佛教艺术馆里面,以四大道场为主,再画了其他的一个雁荡山、嵩山、泰山,虽然不是佛教的四大道场,但是这里面都有寺院,因为这个空间的限制,只有这几幅,如果空间再大,还可以发展。

为什么这次又画了灵鹫山跟菩提树呢?因为这一次由玉佛寺组织到印度去,我有一种感受,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那么我们也要领略佛教起源这个地方的风水,其实也是很美丽的。所以我就画了灵鹫山,但是其他有好多地方,那么其他好多地方,如果将来有空间,我们也还可以再画的,因为我们这个佛教艺术馆,仅仅只是开始,将来我们还可以再发展。

灵鹫山这个题材也是一种创新的,还有这个菩提树,也是用我这一次去印度的感受来描绘的。而这个菩提树是释迦牟尼成道时候所在地的这颗菩提树。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祖讲经的地方,一个是成道的地方,两个风景。那么我想选这两个地方,有意无意的,可以说我们这一次陈家泠佛教艺术馆所有的艺术品,实际上也都是讲经,只不过这个经不是文字,而是图式,是一种艺术,是用一种美的形式来讲经,来说法。

另外,菩提树选的是佛祖成道时的那颗菩提树,当然我们也可以画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候那个地方的菩提树,其他地方菩提树很多,讲经的地方也有菩提树,那我为什么画成道地方的菩提树呢?因为那棵树很大很漂亮,再加上是成道地方的菩提树。那么我们所有的艺术探索或者是观众,我们都希望大家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都要成道,经过艺术的熏陶,经过艺术的洗礼,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不同的促进都能成道,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吗。所以我在大厅里写了四个字,叫“法语灵韵”,这个艺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放到这里是我的艺术,但是又是一个佛祖用艺术来讲经的一种方式,所以叫做“法语”,这个语录要感染观众。所以觉醒大和尚在前言里面有这句话,“玉佛以文,陈氏以艺,造福万方”,就是我要用我的艺术,玉佛要用他的法,用他的文字,目的都是要造福万方,那这个就是法语。但是这种法语要优美,要让人家容易接受,像甘霖雨露一样,那他就必须是一种叫“灵韵”。那么通过法语,通过“灵韵”,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世人不知不觉的受到好处,受到报应,那他就是成道了。

当然,这其中还有荷花居,荷花居里面有一张大画,叫《步步生莲》,其实这个莲花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唐朝的时候就有绢本的工笔荷花,以后各个名家都喜欢画荷花,不管是陈老莲,以及当代的张大千,潘天寿,包括我的老师陆俨少先生都喜欢画荷花。画荷花不仅有他的艺术之美,形象之美,更重要的他有内涵的综合之美,哲学之美,就是“和”文化,甚至有宗教之美。大家会看到,佛教题材里面,佛教的雕塑里面,佛祖坐的都是荷花,拿的都是荷花,所以荷花是有佛缘的。画荷花就是形成了一个和美的气场。像宋代的《爱莲说》里面就谈到了荷花,里面的名句一直影响到现在,这名句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不染,要不骄,荷花就代表一个正气,代表一种强和,所以大家都喜欢画荷花,所以这次荷花厅,我也画了几株不同的荷花,有的荷花是很清新,有的荷花很奔放,有的荷花很淡雅,有的荷花有后劲,有一种生生不息那种气概给他体现出来。所以这个荷花我很喜欢画,同时也是一种佛缘,也是人们本性的一种流露跟需要。

还有禅意厅,那里面要陈列我的瓷器,那么这个瓷器有很多也是以荷花为题材的。那么通过这一种瓷器,包括有些家具的陈列,要展示这种艺术跟生活的结合,跟美好的结合,跟强和的结合,这个我想就是当代人的一种需要,也是佛教里面“法语”的需要。我相信这一次我的这些艺术品的展出,也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生生不息,达到步步生莲的境界。

(责编:鲁婧、赫英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