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一起去台北故宫的“蓬莱仙山”追求长生?【2】

杨晓萌
2018年07月02日08:44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一起去台北故宫的“蓬莱仙山”追求长生?

  仙境如何变成名山大川里的“洞天福地”?

  但是,这样飘渺的仙境和仙人,脱离了人的认识和社会,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而言实用价值太有限,被暂且搁置了。

  东晋陶渊明在当时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将人们想象的仙境移于人间,为世人构筑了一个避世的桃花源。他的《桃花源记》颇受文人士大夫之间青睐,“生命如此有限,既然只有几十年的生命,我为什么要在战火中度过,而不是在‘悠然见南山’中度过呢?显然,这类人并不畏惧死亡,他们畏惧的是自己正是壮年之时,却要像许多无辜的人一样未尽天年、因天灾或人祸早逝,因此,他们希望在国家的特殊时期可以躲避到一个没有灾祸吃喝不愁的‘仙境’,待到国家安定之时,再回到人间。”李尚荣在其论文《道教仙人、仙境、仙术美术意蕴研究》中这样评价到。

  “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第二单元“别有洞天”中,清王炳《仿赵伯驹桃源图》描绘的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这幅画卷共分五段,有武陵渔夫入山洞、人来人往的桃花源、武陵人与村中人会面、乡人愉悦地往来于路途、宴客等场景。“但这种桃花源式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道教仙境,仅仅是结合道教仙境传说、民间隐遁思想而生成的文人式的理想世界。”

  当找不到可躲避灾祸的仙境时,人们就想着可否在世上创造这样一个仙境。南宋时期,面对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丘处机召齐弟子宣布:“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在此之后,全真弟子们开始大建宫观,广收门徒。

  丘处机作为将人间仙境实体化的第一功臣,他所建立的宫观,在接纳受难之人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可触摸的“人间仙境”。

  另外,在古人的心目中,山一直是神灵的居所,宫观作为“仙境”,多建造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后人又将这些名山胜地称为“洞天福地”。

  其实,早在东晋时期就已形成了“洞天福地”的观念,东晋道教学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卷四》中提出道士若想成仙,须入山隐居、合药炼丹、修炼和登山求乞,并推荐了二十八座可以修炼的地方,其中有华山、泰山、恒山、嵩山、太白山、终南山、王屋山、青城山、娥眉山、云台山、大小天台山等。

  随后,“洞天福地”不断扩展,及至明清,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构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中,传五代董源《洞天山堂》、明陆治《仙山玉洞》、明张宏《林屋洞》就是对这些“洞天福地”的描绘。

  传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 轴 绢本 设色 纵 183.2厘米 横 12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五代 董源 《洞天山堂图》轴 局部

  传五代董源《洞天山堂》描绘了一处隐匿于深山白云间的世外桃源,其间楼观隐露,是典型道家思想中的洞天福地形象。

  明 陆治 《仙山玉洞》 轴 绢本设色 纵:150公分 横:80公分

  明陆治《仙山玉洞》描绘的是汉代张道陵修身养性的张公洞。据画中题诗,陆治曾游历到这个地方,对当地的奇石异景印象深刻,及至晚年,凭借印象将洞中神奇的气氛画了出来。陆治将洞穴安置在画面中景,借重山叠嶂烟云缥缈的布局,营造出神祕幽远的意境。

  “林屋洞”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九洞天,明张宏《林屋洞》就是对这一洞天的描绘。林屋洞南侧,是宋无碍居士隐居处,又名无碍精舍。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 纸本水墨 120.3x55.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这些福地,许多修道之人也有自己的修道之地。活跃于元代的龙虎山清宫道士方从义,信奉道教的同时也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与那些打着道教的幌子,借机亲近权贵,企盼飞黄腾达的道门中人有所不同,方从义最大的心愿是在大自然中领略山山水水,到达官贵人府上饱览历代名迹。他的《神岳琼林图》描绘的就是他游历山川的所见所闻,图中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几间茅屋房舍隐居其中,既适合隐居,也适合修道。

  元 冷谦 《白岳图》 轴

  冷谦也是元朝时的一位有名的道士,据传他极擅医术与养生,活了150多岁。他以丹青名噪当时,但传世作品甚少。“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中的《白岳图》是其现存作品之一,是冷谦与刘基同游时,为刘基所画,画上有刘基题诗。“白岳”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齐云山的古称,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云游道士纷纷而来,道教建筑规模日益增多,与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

  明 郑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图》 轴 纵135.8公分,横29.1公分。【原属】故宫博物院旧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外,《葛洪移居图》也是常见的道教画题材,描绘了东晋道士葛洪晚年携妻子鲍姑和家眷移居广东罗浮山修道成仙的故事。此次展览中,明郑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画中妻子鲍氏怀抱孩童,葛洪在后,俱骑牛。一童牵牛,一童担家具,一童捧鹅背药瓢。又有一羊二犬。画中山峦层层,用笔茂密,生动活泼。

  清 张若澄 《画葛洪山居图》轴 纸本设色 纵168.3公分 横75.1公分

  清张若澄 《画葛洪山居图》虽然表现的不是这一题材,但图中山峦叠嶂,道观林立,是道士最为向往的修道之地。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