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大千世界”的苦涩记忆:张大千在巴西的冒险

陈小利
2018年05月21日08:50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拍卖前瞻】“大千世界”的苦涩记忆:张大千在巴西的冒险

  【编者按】纽约20世纪艺术周、伦敦中国艺术品拍卖相继落下帷幕,接下来的重头戏当属佳士得香港2018春拍。将于5月29日举槌的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画专场”推出10余件张大千寓居巴西时创作的佳构,或出自南美重要私人珍藏的大千画作。

  拍品编号1379张大千《观泉图》设色纸本 木板镜框

  134 x 68 cm.1963年作估价:港元 60,000,000 - 80,000,000

  拍品中估价最贵的《观泉图》创作于1963年,正是张大千旅居巴西圣保罗之阶段,可谓是张大千南美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最顶部,即是群山之巅,远处散布几间中式庙宇。六十年代,张大千如中国艺术的明珠一般孤悬海外,却时时刻刻心念故乡,或许这山巅几处充满东方意味的古寺庭院可以聊慰乡情。由大胆而富于力量感的泼彩转为萧散宁静的禅意,这之间的自由转换显示了大千在当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之间自由穿行的游刃有余。画家对此作青睐有加,即使多年之后由巴西迁居加州,仍随身携带,悬挂于环荜盦会客室中,足见此作在画家心中之分量。(相关阅读:佳士得香港春拍:万里写入胸怀——张大千在巴西)

张大千离开大陆后的游踪

  张大千离开大陆后的游踪

  如果缺少了海外闯荡的经历,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将黯淡许多。1949年离开大陆后,张大千旅居三大洲,在全球艺术的重要据点旅行并展览,足迹遍布巴黎、伦敦、加州、圣保罗、门多萨、香港、东京以及台北。在张大千足迹所及之地,巴西八德园是对其艺术产生最显着影响的地方,正是在此地大千的泼墨泼彩横空出世。那么,张大千在巴西的冒险经历,你了解多少?当过园林设计师、为筹集展览经费在日本做起了买卖中国古代书画生意,生活最困难时在巴西投资猪毛生意并出任董事长……

  为解乡愁,张大千巨资打造220亩八德园,秒杀当今首富豪宅

  张大千与夫人徐雯波在巴西八德园留影

  在考察完香港、台湾、印度等以后,张大千于1952年移居阿根廷,但移民手续没有办下来,更令张大千悲伤的是侄子张心德过世又于1953年做出定居巴西圣保罗的决定由于吸取了在阿根廷办居留证心愿未遂的教训,张大千这次决定搬来巴西前,事先办好各种相关手续,有趣的是,就连他和徐雯波的婚姻关系得在巴西重新注册办理,并由一个牧师做主持举办了一个相关仪式才箅合法,事后张大千打趣说:“没想到到了巴西还得重做一回巴西新郎。

1990年孙家勤画八德园全景

  1990年孙家勤画八德园全景

  1953年9月,张大千初到巴西,暂居慕义镇一位朋友的农场里。一天下午,张大千到农场附近山坡散步,远眺雨后云天,一抹晴翠,眼前景色颇似故乡成都平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口吟“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古诗,手指下面一片种满柿子树、桉树和玫瑰的园林说:“我想买下这块地,筑一花园,作为长期卜居之所。”

 

 

 

  八德园景色

  张大千看中的这块地原是意大利人的农场,恰好意大利农场主也打算出让这块土地,整个农场占地220亩,地价50万巴西币,园中1栋农舍、1辆吉普车、200株玫瑰和油加利树,另外作价30万巴西币,总价80万巴西币(约合美金20万)购入,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首付40万巴西币,之后分8期付款,每年5万巴西币,这是张大千人生中第一次“买房置地”。他在大陆时从未买过一片地,一向都以“一生江海客”自况,要么是租房子住,要么借住,曾住过北京颐和园、苏州网师园,也住过风景绝佳的四川青城山上清宫。他画画虽然赚过不少钱,但都被他用来购买中国古代书画,所以便有了这样的情形“藏品富可敌国,购屋置产却贫无立锥之地”。

 

 

 

  八德园景色

  张大千买下地后,参照苏州、北京等地名园,历时3年,几乎耗尽卖画所得巨资,建屋辟径,挖湖筑亭,收罗各种玲珑怪石,遍植由海外移来的奇花异木,还养了猿、鹤等珍禽异兽,终于在异域他乡建成了一座完全中国庭园格局的优美园林,取名“八德园”。9年后,他又在人工挖出的名为“五亭湖”的湖泊中修筑了亭子和回廊。张大千于1954年全家迁往巴西,一住就是十几年之久,从此他患上了“思乡病”,例如八幅以四川资中县景色为题材的《资中八胜》山水画,是“为写资中八景,以慰羁情”,寄托了他的故国之情。

  张大千《资中八胜》中的四幅作品

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

倒挂琵琶

  倒挂琵琶

滴水弹琴

  滴水弹琴

古渡春波

  古渡春波

  那么,张大千为什么不搬去香港、台湾,偏要移居海外呢?

  “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繁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近年来偶有中国画的展览,多嫌浮浅,并不能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震惊西方人的观感;另外,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几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事实上,1952年远迁南美前他对张目寒是这么说的,后来辗转巴西、美国时也是这么做的。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