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古代没有WIFI 女性如何打发时间?

导言:1949年起,3月8日妇女节规定妇女可以放假半天。今天各大卖场开始围绕女性而举办活动,所以这天也被命名为“女神节”、“女王节”。回溯千年之前,古代女性该是如何度过一天时间?在文物和古籍的字里行间,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起床画个“泪妆”,心情好来个女扮男装
仇英《千秋绝艳图》局部:古代美女之唐代才女步非烟
清 佚名 《胤禛十二妃图》(局部)
宋 苏汉臣 《靓妆仕女图》(局部)
新的一天,刷牙洗脸梳妆打扮,之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虽然只有在特定日子里,女性才可以出门走动,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她们平时对妆容的疏忽。古代女性打粉底(涂粉)的现象自先秦已出现,不过与现在五花八门的化妆品相比,完成一个妆容整体只需要3步:黛粉、妆粉和胭脂。黛粉用来画眉,妆粉用来打底(相当于现在的粉饼),胭脂则用来画口红或腮红,最后加上发型发饰和服饰,妆扮完成。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的粉饼是将米粉研成细粉,用来涂面脸部。据说从三代开始,就出现最早化妆品之一的铅粉,能使面部显得更加清晰白润。之后,红粉因装饰效果更强而取而代之...并且千年前古代女性便发明了“泪妆”,《西湖游肾志》和《开元天宝遗事》中均记载,曰“以粉占眼角,名曰泪妆,一时皆效之”,“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号为泪妆”。
《酒泉十六国墓壁画》西王母细部
《酒泉十六国墓壁画》
出土于十六国时期的《酒泉十六国墓壁画》中,女子面部不规则的红色两点便是胭脂。
古代女性的发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为神奇,并且都是具备专业术语的:既有汉代权臣梁翼的妻子孙寿创造的堕马髻、李白在《酬张司马赠墨》提到“黄头奴子双鸦鬟”中的双鸦鬟,还有倭堕髻、飞仙髻 、单螺髻、丫髻......还披着头发的你,吃“鲸”了吗?
《女史箴图》局部
清 改琦《宫娥梳髻图》 纸本设色 纵88.2厘米 横2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女性部分发型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局部)
五代 阮郜 《阆苑女仙图》(局部)
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从流传下来的文物中,可以直观看到整体装扮之后的女性形态。至少在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是迄今最早的“仕女画”的《人物龙凤帛画》中,一位战国时期的女贵族便身材窈窕、衣着华丽。
《人物龙凤帛画》
汉 马王堆汉墓帛画(局部)
汉代女性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盛唐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崇尚肥美,得益于当时的纺织技术而裙薄如蝉翼,穿上如画如仙。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几位贵族妇女便是服饰艳丽,发饰和妆容都属“精致”。而从她们的举止可以推测,这也许便是日常装扮。
《挥扇仕女图》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
《捣练图》中女子衣着是盛唐时半露胸式衫裙装的代表。中晚唐流行的高髻,符合白居易提到“时世高梳髻”的风姿。衣饰色彩柔和,艳而不俗,朱红、绯红、橙黄、草绿等交相辉映。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
但也有不施粉黛的案例,例如由唐代仕女画家张萱所作,后被宋徽宗赵拮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便是素颜“亮相”。虽然唐玄宗每月会赏十万钱买脂粉化妆,但虢国夫人能不带妆的面圣,也展现出了她对自己容貌的信心,更折射唐玄宗对其恩宠。
《武后行从图》张萱,长159厘米,宽80.9厘米
头饰和服装咱就更不用多说,但需要提到的是,在民风开放的唐代,贵族妇女已把身穿男装视作为一种时尚。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妇人“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张萱描绘的武则天宫廷巡行的情景《武后行从图》,其中女官们着男装,软巾幞头,圆领袍,系腰带,便证实了这一女扮男装的时尚潮流。
《千秋绝艳图》,明代,仇英(传),长卷,绢本设色,绢本,设色
纵29.5厘米,横667.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如果想要知道更多古代女性的形象,仇英的《千秋绝艳图》便是一览无余的好选择。《千秋绝艳图》在6米多长的画布上,描绘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从秦汉到明代各个朝代中比较着名、见诸于史实或传说,并在社会或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女性。其中就有唐代女诗人名妓薛涛、南齐时钱塘才女名妓苏小小、明代女书画家金陵名妓薛素素、步非烟、绿珠、罗敷、杨贵妃、王昭君、赵姬、寿昌公主、罗惜惜、华春娘、苏若兰、文成公主、乐昌公主等,称得上是一部中国女性图史。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