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湘博“春秋文物大联展” 重现孔子见老子的情景【5】

洪镁
2018年01月18日08:48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每周热点

  思想绽放 文化奠基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与发展时期。随着私学教育的兴起,士人阶层崛起。他们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各种社会问题展开大辩论,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等学者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盛况。

  楚简《老子》乙18枚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用“道”来探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观点。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郭店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主要论述道的存在与运行、道与治国修身。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核心思想是“仁”,崇尚中庸、和谐,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礼乐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后来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余年的封建正统思想。这块画像石描绘了孔子见老子的情景。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许多文献都记录了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当时尚未形成儒家、道家等诸子学派之分。

  楚简《墨子》佚篇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非攻主张。战国后期墨家分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研究,另一支则转化为游侠。

  《韩非子》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要代表有春秋的管仲、子产,战国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等。《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大多是擅长策辩,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家群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更是纠正了《史记》对合纵一派苏秦活动年代的错误。

  华夏认同 文化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夷蛮戎狄”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同宗共祖的五帝传说、“五方之民”、“天下分九州”意识空前激荡,共同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

  晋姞匜

  这件文物出土于芮国墓地,根据底部铭文推测是晋国女子所用的器物,女子可能是联姻到了芮国。一段出于政治考虑的婚姻,从后世遗留的文物来看,亦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帝画像

  这件《五帝画像》描绘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人物都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的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符合人们理想中的君王形象,被称为五帝。三晋、齐鲁、吴越、秦、楚等地都将其祖先追溯到五帝,同宗同源的观念为政治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