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博“春秋文物大联展” 重现孔子见老子的情景【2】

杜虎兵符
关于历史,我们听过不少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虎符调兵的故事,窃符救赵、烽火戏诸侯至今仍被传送或引借。虎符又称为兵符,是中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颁发给领兵驻外的将军。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每一支军队都有专用的虎符,需要调动军队时,朝廷会派遣使者拿着右半前往军队驻地,与将军持有的左半合一,铭文刚好对上。这件杜虎兵符青铜质地,模仿虎的形态,身上的错金铭文有9行,共40字,用于调动秦国驻扎在杜地的军队。
战车上的矛状车軎
商至春秋,车战是基本作战形式。双方战车列成车阵,交锋时,车阵乱了就很难快速重新排列,胜负分明。车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以战车为中心,配有一定数量的步兵,再加上后勤人员和装备。乘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国力的强弱。这种锋利的矛状车軎,装于战车车轴头上时,軎辖头朝上,矛叶与地平行,用于方便杀伤近处的敌人。
双色铜剑
铜剑是步战兵器,步战比车战更为灵活机动。这件双色铜剑也称“插心剑”,剑刃黑亮,剑脊浅绿。据研究,剑刃含锡较多,相对坚利,剑脊含铅较多,更为柔韧,不易折断合金技术反映了楚国铸造兵器的高超水平。
鸣镝箭
鸣镝箭也称为响箭,由镞锋和镞铤组成,材质大多采用骨和铜,有攻击和报警的功能,是游牧民族的重要武器。相传,鸣镝由匈奴的冒顿单于发明,直到明清之际还大量使用。各国在争战中谋求生存与强大,赵国曾多次被周边游牧民族打败,从中吸取教训,率先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各国纷纷效法,相继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骑兵作为新兴的技术兵种,主要武器是弓箭,成为当时快速作战、出奇制胜的部队。
皮甲胄
在战争中,双方力求杀伤敌人、保护自己,防护器具应运而生。这类器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穿着在身上的盔甲,另一类是拿在手上的盾牌,用来抵挡攻击。这组甲胄用皮革制成,表面髹漆。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