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是如何影响晚清书法世界的?【2】
2017年12月27日09:09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原标题:【雅昌专稿】何绍基:看这个顶级官二代是如何影响晚清书法世界的?
行书五言诗轴 何绍基 169.3cm×39.5cm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首都博物馆藏
在这自成一格的书法体系里,很多专家认为何绍基成就最大的在于行书与楷书。董国强也认为行书代表了何绍基书法的最高水平,篆书、隶书对于他书法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何绍基行草书中是有很强烈的篆籀笔法。“清秀、流美,俯仰,不造作。”这是梅墨生对何绍基行书的评价,他认为,何绍基尤其在壮年时期的行书功力最为深厚。
何绍基小楷
除此之外,梅墨生认为何绍基也尤其以小楷见长:“苏东坡说书法小字写宽博了不容易,而何绍基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小楷一笔不苟,字小却雍容宽广,很难得。”
何绍基还花了很大精力临摹汉碑,“经常能看到何绍基整本临摹汉碑的册页,存世都不下几十上百种。”董国强说,这也为他碑帖融合的书法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梅墨生则认为,虽然临摹汉碑,但何绍基并非是简单的临帖,很多书家追求临摹碑帖几乎可以乱真,但何绍基却并不追求特别像,他要的是追求神韵,写出来的味道却是自己的味道,融汇到自己的笔中,所以也被称作是清朝隶书第一家。
临《道因碑》册 何绍基 27.4 cm×52.1cm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篆书庾信《镜赋》节选屏 何绍基 114.5cm×28cm
清同治六年(1867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篆书与草书方面,梅墨生认为何绍基都没有呈现出来更为成熟的状态。“但是他的篆书有一点错落天成的感觉,用笔有一点如屋漏痕的战抖感,而这也影响了后人。张大千的两位书法老师李瑞清、曾农髯都推崇何绍基的篆书,但篆书并没有呈现出何绍基的最成熟的状态。”
![]() | ![]() |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