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人民日报文艺述评:美术回归艺术与生活

尚  辉

2015年12月21日09: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年度述评 · 美术 | 尚 辉:承载与自觉

任艺萍:再向经典借东风

2015年,全国性的美术大展不断,但依然需要面对一个老问题——综合性展览虽然囊括了尽可能多的作者资源,也还是靠有限的经典作品在撑门面。新的艺术创作虽然多样,有时候也不乏技法上乘的,但感人的作品依然少之又少。不仅“缺‘高峰’”,面前甚至是一片片艺术的“平原”“洼地”,这样的情形需要我们反思。

“高峰”还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经典。这一年,各类美术机构秉承反思历史、扎根现实的态度,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多样丰富的美术长卷。而这一长卷上的点睛之笔仍是20世纪的艺术经典:在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前,山河破碎时民族魂魄的震天呐喊仿佛依旧在回荡;在唐一禾的油画《七七的号角》前,文艺工作者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仿佛依旧在奔涌;在傅抱石的写生作品前,毛泽东诗意的激发下传统山水所呈现出的万千气象依旧如新;在刘文西的中国画《祖孙四代》前,扑面而来的是陕北农民告别旧社会、建设新生活的时代新风……

傅抱石中国画《延安》,南京博物院藏。

回顾过往充满创造热情的时代,重温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和由此构建起的新传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新的经典、新的“高峰”如何出现,是我们面对的更为紧迫的问题。

几个小型展览于这一年展事中的脱颖而出,或许能够在这个问题上给出很好的答案。比如,北京画院“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无论是大型创作还是写生人像,都足以震撼心灵。画家以极富人文关怀的艺术探索,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变革与主题性、时代性相关联,并由此生发出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体系。再如中国美术馆“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西之间,雕塑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道路,几乎完美地解决了雕塑语言中国化的问题。他们的艺术创作,无不发自内心、直面时代,内敛不张扬,笃定无犹疑,堪称楷模。

带着问题回过头来看经典,就可以更清晰地意识到,为什么今天缺少感人的作品。那些前辈美术家有着明确的责任意识。他们穷其一生,实践着美术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心中的国家、民族、时代有关,与他们理解的生命意义有关。这样的美术作品,集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和爱于一体,是真正的杰作。因此,它们具备穿越时空的能力,几十年过去了,依旧可以感动观众。这样的作品和创作这样作品的美术家,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们和它们构成了“高峰”。

这“高峰”象征着一个时代,不但成就了过去,也联通现在、光照未来。

艺术经典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于它是“最高尚的心灵在各自的时代中所达到的最高的真理”,在于这颗心灵感同身受地表达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一个时代最普遍的大众诉求。道德、精神、理想的崇高表达,加上内容的丰富性、情感的充沛度、艺术的创造力、思想的深刻性,让这些作品的内涵足够宽广、足够真实、足够深刻,也才足够厚重。

今天,我们尤其需要从经典中发现创造经典的力量。曾几何时,经典的价值受到质疑。经典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论调都曾甚嚣尘上。这主要源于现代社会的浮躁心态、消费心理。在现代艺术浪潮中,一些艺术家总是试图在颠覆经典中寻求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样式,从而获得时代的艺术新解,在没有弄懂经典的情况下,最终结果常常是经典在解构中被曲解,只留下戏说经典的庸俗、新编经典的单薄,甚至扭曲了一部分人对经典的认知——经典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样式、一种桎梏,甚至成为了历史的美化、权力的附庸。经典真正的价值所在却往往被忽视了。

刘文西中国画《祖孙四代》,中国美术馆藏。

艺术经典被誉为“美学尊严”的载体,其意义和价值主要蕴涵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艺术开创精神之中。经典虽然不可复制,时代也不需要复制经典,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原创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和妙不可言的艺术性。这也是今天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力量之源。

从庄子“拙于用大”的典故,反思经典无用论,思考当下艺术创作为何缺少具有浩然之气的巨作,应该可以获得启示。艺术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书写,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认识、把握艺术经典的时代价值,让具有代际相传的巨大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每一个时代绽放其独特的魅力,是艺术的时代弄潮儿所应致力的方向。

这不但需要开放的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更需要书写民族文化精神的责任担当。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碎片信息。美术工作者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意识,他们的工作可能就只是主题与技术的简单组合,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何来观者的感动?因此,美术创作中的责任意识不能中断。只有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得以统一,美术家倾心的创造和时代的强劲风格才会完美呈现。否则,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和图像的拼贴,即便引人关注,也不可能摄人心魄,更难以成就属于一个时代的杰作;同时艺术应该饱含的激情,以及直面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则必定是模糊的;甚至越是舍得花时间与气力,其所创造的作品与观者越是割裂的。

所以,对于当代的中国美术而言,责任是非常明确的。这种责任就是要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借鉴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并且明确作为智力拓展的这个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实意义。“握笔如握枪”。美术工作者需要冷静思考,自己手中的工作,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少积极、正面的精神资源,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转移与消耗。作为一个强调创造的行业,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社会转型迫切需要创造力迸发的时刻,美术不能仅仅耽于锦上添花的角色,沾沾自喜而忽略自己的职责。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美术实践仍然有大幅度提升的必要,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重识经典“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从经典中发掘真正扎根人民与生活的途径,是中国美术应该致力的方向。只有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并不断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才能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乃至对于世界美术的参与以及格局的改变,产生充沛的、现实的意义。

版式设计:蔡华伟

下一页
(责编:潘佳佳、董子龙)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