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铁烫、灌汽油、上电刑……
日寇毒刑未能逼赵一曼招供
这封遗书是赵一曼在被押送至珠河县行刑(注:现名尚志市)的火车上写成的。即使到了最后时刻,在写给儿子的遗书中,赵一曼也没暴露自己的身份,继续用化名。
刚到东北抗日前线时,她用“李一超”的名字,在中共北满省委从事工人运动。在一次罢工失败后,因为暴露身份,转移到了当时的珠河游击区工作,后来她被派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一师二团任团政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改名赵一曼。
在游击区,“哈东二赵”(赵一曼和第三军军长赵尚志)被敌人视为最大的威胁,赵一曼甚至一度被错认为是赵尚志的妹妹。当时日伪报纸曾刊登《女共党赵一曼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的文章。敌人或许无法想象,他们眼中的彪悍“赤匪”赵一曼,只是一名患有肺病、身形瘦削的四川女子。
当年的抗联战友韩光(注:后曾任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曾回忆,敌人扫荡得厉害了,抗联战士就躲在乌吉密四方顶子西坡上的窑洞里。大家只谈如何打日本人,也不拉家常,不提真名实姓。赵一曼最喜欢和他谈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她曾说,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
1935年秋,由于敌人疯狂扫荡,珠河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县委决定,第三主力军远征,开辟新的游击区。主力部队远征后,赵一曼继续留在珠河铁道南北,领导游击战争。
11月15日,赵一曼所在的部队五十余人,被三百多名日伪军包围。赵一曼左臂受重伤,被转移到侯林乡西北沟的一处窝棚里养伤。11月21日,特务发现了窝棚里的炊烟,向珠河县日伪当局报告。第二天,30余名伪警察包围了窝棚,战斗中,赵一曼左腿中弹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持续刑讯,将其折磨得奄奄一息,又把她送往哈尔滨市立医院抢救。
在医院治伤期间,赵一曼的斗志及爱国宣传感染了看守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和韩勇义秘密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逃跑。6月30日,三人在即将逃出日伪军控制区时被敌人发现,赵一曼被送入哈尔滨警务厅牢房内。
1956年,作为特别军事法庭在太原审判的8名战犯之一,当年的伪滨江省警视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供述了他对赵一曼的初次审讯。他说,当时赵一曼的手和腿都受伤了,我拿鞭子数次打了她受伤的手,并且戳捅她的伤口。
至今,哈尔滨公安局还保留着当年日军审讯赵一曼的两册尘封档案,里面记载了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的全部过程。烙铁烫、灌汽油、施以电刑……惨绝人寰的刑讯均未能逼赵一曼招供。
档案记载显示,直到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那是奶奶家乡一句玩笑话,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了。”陈红曾解释。
发现无法从赵一曼的口中得到有用的情报后,日军决定把她押送到珠河县枪毙“示众”。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
预感到即将牺牲,她在车上向警察要来纸和笔,写下给孩子宁儿的遗书。因审讯的档案材料全部以日文所写,遗书是被译成日文之后附在档案材料之后。
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走向刑场。她一路唱着《红旗歌》。每当东北抗联战士牺牲时,战友都要唱这首歌为他送行。歌词是这么写的:“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