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西方大师来华热潮 我们还是需要大师的时代吗?【2】

罗书银

2015年05月05日08:38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雅昌观察】西方大师来华热潮 我们还是需要大师的时代吗?

吕佩尔茨作品

  而马库斯·吕佩尔茨这位提倡回归绘画,且自称天才的大师,又为何能在中国艺术界掀起风波?却甚是让人意外。

  首先,吕佩尔茨提出的回归绘画的观点,是对许多当下中国艺术界“绘画过时论”拥护者一生工作的否定,而这位艺术家如此长久的成功不仅狠狠地给了这群人一记耳光,而且这群人挨了打还得陪着笑脸,说他打得很对。

吕佩尔茨作品

  吕佩尔茨认为:新媒体、新材料不会给绘画带来什么新变化,相反认为画板、画布才是绘画的前提。在版画家王华祥看来,这是对从杜尚到博伊斯、克莱因的一种对抗,因为这些人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即旨在终结绘画,甚至是艺术,而吕佩尔茨依旧在谈手工与技术活的重要性。

  似乎艺术界不再流行生产大师也是从杜尚他们开始。自诩天才的吕佩尔茨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天才的概念来自于19世纪,当我们回顾那个时代,我们发现天才用在很多其他的门类当中。比如说我们会用足球天才,时尚创造者我们也会用天才,或者是一个天才的演员,但是所有这些天才概念的使用都是由传媒散播的,和我们绘画中谈及的天才毫无相关。在德国本土,他们会说天才应该是恩赐的,你不能自己赋予,只有时代来定夺你是不是天才。我根本不想等到死后,人们才说我是天才。我必须自己感受一个天才的状态,我要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画家。”

吕佩尔茨作品

  不得不说,吕佩尔茨这份敢于自夸的勇气与自信是值得敬佩的,至少在我们这个讲究东方礼仪的国家,这样的行为是很容易让人反感的。但吕佩尔茨却不以为然。当他拄着拐杖,满手的金戒指,穿着西装,不带任何夸张语气说出这句话时,莫名让人产生了一种信服感。吕佩尔茨时代美术馆个展的策展人Beate Reifenscheid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用一句话来形容她认识的艺术家,她说:“这是一位极具个性魅力的人!”对此,吕佩尔茨欣然接受:“关于我的个人魅力,我不遗余力地希望是无边无际的。如果我不是一个画家,或许我会更有魅力。当然我在工作时与我在公共场合是完全不一样的,出于对公众的尊重,我所有在公共场合出现的时候,总会把自己扮的很有魅力。”

  然而这位敢于反叛,充满自信的“天才”,又同时承认:我们追求完美,但却无法企及。这是他心灵与心智上的承重的负担。他说他所谓的天才是:“在已有的造型艺术以及艺术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一点点超越,这才是艺术家个体性、独特性的体现,也是艺术之所以发展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画画的人都需要成为’天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对于这些西方大师为何在中国如此火,而中国是否还是需要大师的状态,范迪安以他作为院长的角度进行了总结:“这段时间中国不断邀请国际知名的大艺术家、大学者展开交流,比如霍克尼展览,丹托国际艺术研讨会,展示对世界学术界的关怀,我认为这里面有两层学术意义。第一个,在网络时代,我们将学术知识和思考置于虚拟空间,图像网络使我们越来越便捷地看到世界的展览,了解艺术史和大艺术家的情况,但使我们忘记了原作和本人的价值,从而忽略了面对原作展开更多的讨论,面对本人展开真正的对话。第二个,通过广泛的交流建立更新层面的互文性。比如霍克尼讲到中国绘画,他认为中国的绘画不考虑阴影,这点我们早就知道是自己的传统,但怎么把这个传统和今天的绘画表达相结合,从别人对我们的绘画理解中,我们又得到一些启发。文化相互交流,在这样一种互鉴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的生成。”

  最后,以吕佩尔茨的对女学生提问的回答作为结束:“有许多人关于我的作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常常让我很吃惊。但其实艺术不存在任何正确的照本宣科的东西。艺术更像是一种信仰,就像徒弟要信师傅,赞叹他,敬重他,必要时帮他开门,拿衣服,端茶倒水。您提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你需要自己去找。把自己的理念变得有自主性。你对艺术的立场要自己定夺,但在你尚不知晓时,你就姑且相信你老师告诉你的那些吧。”

上一页
(责编:魏欣宁、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