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特别策划:2014年11月观展指南【12】

2014年11月03日15:25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

展览时间:2014年8月10日 至2015年1月1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0米层中庭后段名家馆

展览介绍:

“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是 “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项目中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时期,10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此展试图通过一批典型性的作品来体现在社会变迁,文化艺术思潮涌动下,艺术所具有的时代样貌。它们在形式上虽有些大相径庭,但恰是一群具有“自觉”精神的艺术家,在各自的探求中所产生出的丰富的“通变”样本。

20世纪的中国美术作为21世纪中国艺术纷繁、活跃的前史,其价值一致受到质疑。其作为中国美术千余年来体系的延续,被视为从理念到形式的衰落乃至垂危,尤其是最具中国艺术精神魅力的文人画系统随着社会形态的巨变而终结。因此,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很多专家观画的下线是晚清的海派,之后就不大入眼了。

从横向的国际角度,20世纪伴随着西方的崛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是政治、经济、文化重新洗牌的一百年。就艺术领域而言是风格、流派竞相登场,甚至艺术的定义在一次次被延展、被打破的世纪。而中国的艺术在经济、政治的重压下,仿佛一直在试图从西方借来某种力量,以追逐世界的脚步。去年刚刚去世的苏立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两种西方同行对他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的诟病,他们认为中国这一百年的艺术,之于前人“没有新东西”,之于国际是在“模仿西方”。

如果这两个判断,被视为事实,那么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以及这方面的研究者恐怕要悲哀到极点了。然而,通过近年来诸多学者以及艺术机构的研究与展览乃至艺术市场的活跃表现,我们看到的是20世纪中国艺术成为了新的热点。在国内中国文化部成立了近现代研究中心,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也将重点研究向20世纪加以倾斜。在国际上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旧金山的亚洲博物馆、到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捷克的布拉格国家美术馆再到日本的京都的国立博物馆等等博物馆都在做中国20世纪艺术的研究性展览,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此现象或许在预示着20世纪的诸多亮点在我们远离它时,其“美感”却在逐步呈现,很多艺术家及其作品开始被关注、被探讨。

具体到操作层面,对于这一百年中国艺术价值的判定以及构成国际体系的普遍认同,恐怕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是如何建立或重塑以我为主的评价体系;其二是如何建立可供交流的研究平台与语言体系。而这两者的构成所需要的不是急切的定义、简单的推广而是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的举证。只有将20世纪中国艺术的诸多问题进行更为清晰的表述与呈现,建立可供探求的价值可能,才有机会与中国古代美妙的艺术成就一起,在国际视野中达成平等的交流。所幸的是从21世纪的今天回望过往的一百年,虽然动荡却留下了不少澄澈之人、深邃之作的痕迹。具体到“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展览则是以海上为中心,选择十位艺术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将其置于百年的历史与全球的视野中,恰似北京颐和园中谐趣园内涵远堂前的那副对联:“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更为重要的是贺天健、朱屺瞻、林风眠、关良、滑田友、周碧初、陆俨少、谢稚柳、吴冠中、程十发,这十位大家的面貌迥异,各美其美,为我们勾画出20世纪以长三角地区艺术变迁为起点,辐射全国的艺术生态之切片,提供了观一叶而知劲秋的可能。

“态以远生,意以远韵”,回首细读这10个样本,其形态自身已然足够丰富了,涉及到国画、油画、雕塑等诸多门类。艺术家有留学海外,融合中西者;也有坚守传统,自我生发者。无论是以西润中抑或是以中化西,无论是应时而动抑或是求其在我,皆在试图通晓变化之理的基础上,加以个人的把控与表现,值得一观再观。

 

上一页
(责编:赫英海、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