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明现场人物写生,令观众们一饱眼福。 记者 吴煌 通讯员 陈嘉澍 摄
浙江日报杭州6月19日讯 ( 浙江日报记者 吴孟婕 )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几名十来岁的少年从杭州宝石山上飞奔而下,在北山路西湖边遇到一位头戴瓜皮帽、边走边写生的长须老者。“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小画家。”头发浓密、宽厚老实的吴山明被同学推到最前面。“喜欢画画?画画好啊。”老人似乎还陶醉在自己的构思中,有些出神。
几年后,小画家吴山明考入浙江美院附中,才知道那位老人竟是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
今天下午,在玉皇山麓下的浙江美术馆,即将迎来150周年诞辰的“老人”与73岁的“少年”再次相遇——结束北京中国美术馆的旅程,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等主办的“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回到家乡,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楼上的展厅,是“宾虹气象——黄宾虹作品展”,100多件山水、花鸟和书法精品将大师的艺术风貌一一呈现。
仔细留心,“重返单纯”艺术展的海报背景用了一张黄宾虹的肖像画,淡色的水墨,清透中透出厚重。淡宿墨,如同吴山明的银发飘飘,是很难被复制的吴式印记。宿墨技法自北宋已有之,而将其发扬光大的,正是黄宾虹——不管是不是刻意设计,以上种种呼应与致意,已足够美。
今天对于吴山明来说,是个“特别开心的日子”,除了艺术展与家乡观众见面,还因为93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陈佩秋专程从上海赶来捧场,“以我现在的年纪能见到老师级前辈,是我的荣幸,也是画坛幸事。”一路随行的策展团成员刘杨也看出了吴老师的高兴:“每当他穿上这件桃红色POLO衫,周围的人就知道,一定有大事、好事要发生了。”
上午,吴山明和陈佩秋进行了一场“艺术与教育对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毛建波、吴宪生、高士明等作为嘉宾一起亮相。高潮出现在讲座接近尾声时陈佩秋的一段结语中:“看了吴山明最近的人物画册,我发现,画脸这一项,他算是过关了。”台下响起掌声和善意的笑声,陈佩秋中气十足地补充:“这绝不是件简单的事,近现代大师中,能‘达标’的是少数。”
按照原定计划,对谈结束后,吴山明要现场为陈佩秋画一张速写,这也是他50年教学生涯中倡导和重视的“直接取自生活的最新鲜记录”。担心嘈杂的环境引起奶奶身体不适,陈佩秋的孙女自告奋勇当了模特。
打开随身携带的特制宿墨,吴山明仿佛进入了一个专属艺术创作空间,丝毫不受周围“凶猛”的闪光灯和热烈的“追星”氛围影响,下笔笃定,松弛有度,画成,时间刚过一刻钟。
“重返单纯是我艺术理念的追求,包括题材、主题、语言、人物形象与情怀的选择。”
有过这场亲历,再去看本次展览展出的200余件作品,或许更能读懂画家的用笔深浅。从早期专注于造型技巧和写生能力,到后来深入生活、发掘传统并适当吸收外来艺术以求革新,再到今天摹写平实质朴的人性之美和自由的意趣,吴山明在浙派人物画、水墨画中有过“沉浸”,也有过“出走”;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强度的反复实验后,他继续在宿墨和意笔的道路上另辟蹊径……
重返,不是重复。比如“对大尺幅画的用笔掌控”、“对传统的再认识”,比如“为什么西方绘画侧重表现物象在光映照下的立体效果,但中国画喜欢看问题的本质”,都是年过古稀的“老天真”最近思考的新问题。
重返,是进行时。“1988年,我的小师弟冯远写了一篇文章《回到单纯——吴山明艺术风格谈》。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自己仍在坚持朝这条单纯之路上走,坚持画平凡人、写平常事。”吴山明说,“提纯”之后的“升华”是很高的境界,但至少可以怀着艺术的初心,眺望、期待、向往。
原来,大师的纯真,是一种返璞归真;那时的平淡或“轻”,将是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