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后网络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图)

张硕

2014年06月09日09:4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后网络时代的艺术家生活(图)

后网络时代的艺术家生活

近日,当题为“后网络艺术”的展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期间,以互联网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中国艺术家曹斐和鄢醒与策展人及评论家孙冬冬、尤伦斯策展人刘秀仪进行了一次对谈,针对“后网络时代”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如何被改变、虚拟的“线上体验”如何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等话题展开探讨。

创作与微博发言相匹配

以“中国翠西”的虚拟身份游历网络游戏《第二人生》的《我·镜》可以说是曹斐重要作品之一。《第二人生》是一款虚拟世界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可以建立自己的一个虚拟“第二人生”,经营自己的大生意与小买卖,与家庭和朋友邂逅与分别,嬉笑怒骂与爱恨情仇、休闲与旅行,从而实现自己在第一人生没能实现的梦想。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斐自称并非网络达人,“当时是经朋友介绍了解到这个游戏,参与其中完全是巧合。如果说我的《第二人生》展览存在于‘后网络时代’,那么在2007年到2010年就应该被称为‘前网络时代’,当时网络虽然存在于生活中,但虚拟和现实是完全分开的。在‘后网络时代’,虚拟和现实完全交集。”

在尤伦斯策展人刘秀仪看来,《第二人生》和早前插卡时代那些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游戏完全不同,在这里,人们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人生,但它和真实生活完全脱节。“现在这种界限已经越发模糊,一个个网络红人出现,虽然没多少人真正见过他们,但他们始终真实存在。”

作为一位标准80后,鄢醒近几年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创作、发微博,随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鄢醒的事业也稳步前进。他发现,很多来看他展览的人都不是艺术圈的人,而是先在微博上关注他,进而才关注到他的作品。“印象里高中时期都会上BBS,很容易被卷入所谓的讨论里,后来是博客,虽然也有人评论,但那些评论对于博主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微博时代有多少人评论转发,在微信时代有多少人点赞,对主人来讲非常重要。以艺术者的身份来说,我在艺术圈工作的这五年和网络息息相关,我的创作和在微信、微博上的发言都是匹配的,很难想象失去网络的生活会怎样。”

网络成了创作灵感来源

策展人及评论家孙冬冬认为人们现在的生活几乎围绕网络开展,“北京的文化资源丰富,大家可以逛画廊看画展,但生活在外地的艺术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而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各种平台的自媒体发布消息,上传自己的作品,让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网络也缩短了中外艺术家的距离,鄢醒就表示自己曾有意识地在网上看各类艺术家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学院教育甚至已经没有自我教育重要了。”

同为策展人的刘秀仪将这种现象称为“超链接”,“我们在一个地方看到一条资讯,它的内容链接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地方,这种链接是线性的、发射状的。”在她看来,正是这种无国界的网络传播,让现代艺术家缺少一些“地缘性”,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不会让艺术家之间有根本区别。

鄢醒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与川美类型的艺术家不同,他自己的创作灵感大多源于网络,“我看到的或检索到的资料、档案,与我身处的环境是断层的。所以我来北京以后也没有那种‘不接地气’的感觉,即使搬去美国,也没有太异样的感觉。”

用鄢醒自己的话说,网络把自己的很多感受都“磨平”了,“我去欧洲遇到一些艺术家,他们在接触的展览我也在接触,让他们兴奋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也看过,网络把地理距离‘跨越’了。”

作品与网络身份已重叠

早上七点,艺术家曹斐准时被闹钟吵醒,机械化的生活由此开始,给孩子做饭、回复工作邮件,下午带孩子出去玩儿,晚上哄孩子睡觉。此外,曹斐每天会在都是相熟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她的趣事。

在《第二人生》的游戏里,曹斐有个好听的名字China Tracy。好友鄢醒脑中的曹斐是一个web2.0版、真实存在的China Tracy。“很多朋友曾经问我,‘你认识鄢醒吗?他很红,他的作品怎么样?’甚至不在艺术圈的人也会好奇现实生活中的他。的确,他的文字有点夸张,有点戏剧化,这和他个人的经历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的艺术探索可能没有他的经历那么有趣,但两者结合才能产生艺术作品。”曹斐表示。现在,鄢醒和曹斐也会常见面,但因为在网络里“天天见”,让鄢醒觉得“仿佛在和虚拟人对话”。

刘秀仪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北京看展览,看到几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现场感觉不错,于是我就想,网络中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回到家也会在网络上、在社交平台上去搜索。他们的作品和在网络上的形象好像已经重叠了,艺术作品和本人的关系也会让人好奇。”

网络图像影响现场观感

“有时候在网络上看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觉得非常不错,但当我有机会去现场看,却发现自己反而没有被震撼到。”鄢醒常常会有这种感受。在他看来,很多艺术家花很多精力办展览,到最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层面在图片,“甚至有艺术家在布展时,脑海中呈现的就是最终取景框中呈现出来的展厅图。”鄢醒称,这种想法对学生来说似乎是种不太好的引导,既然这样,就没有人再去美术馆参观了。“以前大家会把作品卷好寄给策展人,邀请同行来工作室参观,但现在,这个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变化。”

曹斐说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看鄢醒的展览,他就已经把展厅里各个角度的图片都发出来了,“感觉再去看仿佛已经没有意义。观者不必再去现场,只看图片,看艺术评论就能了解情况。”曹斐也有同样的担心,“既然这样,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在哪儿?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都成为平面化的图像,最终被资讯化、图像化打败,那么这个系统运作的价值在哪儿?未来艺术家创作的可能性在哪儿?”

而刘秀仪认为,网络上最好用的“货币”就是“注意力”,注意力是推动图像生产的目标,“但艺术实践和图像同等重要。”孙冬冬表示,网络上的注意力其实和网络的盈利模式有很大关联,有关注才有点击量,才会有可能性。鄢醒表示,网络时代,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在网络传播上,每个人或机构都希望被关注,“这和发了条微博,希望看到大家点赞是一样的。为了这一个赞,我每天都在想方设法组织语言。”

隔空办展有时让人恍惚

艺术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从没有过接触的策展人突然在网中看到艺术家的作品,他认为这件作品和自己正在策划的展览主题相符,于是策展人和艺术家联系,之后艺术家接触到策展人的团队,并和团队工作人员用邮件不断沟通展览和布展细节,艺术家甚至不需要亲自去布展,工作人员会拍好照片给艺术家。在鄢醒看来,这种工作方式像“物质的转移”,完全发生在另一个“时空”。“一段时间后,我甚至会在一瞬间怀疑,这个展览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曹斐表示,就像现实生活中用APP订餐、在淘宝上买创作材料,一切都在虚拟平台中发生,最终却指向现实。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张硕

(责编:潘佳佳、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