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早上,有一些日本人在斜道上巡逻,遇到了两名可疑的衣着寒酸的中国人并逮捕。搜身发现他们带着两枚俄国产的炸弹,还有一些广东民主主义委员会的信件。爆炸发生时也有一些日本人目击到现场,但是他们保持中立,当车上中国人向袭击者开枪时,日方并没有开枪。”
第三章吊唁现场
(由9张照片组成,包括日方吊唁画面)
焦点追问
这份材料谁整理的?
收藏者称可能是张学良的澳洲顾问
报告的第一页用英文写着:“这是一份由现场独立调查人整理的有关皇姑屯爆炸案的资料汇编。”
独立调查人是谁?杨先生表示,虽然28页的材料每页都盖有海岚·里昂的印章,但可以肯定这些资料当初不是他收集的,因为里昂1934年才来到中国,之后才与张学良有接触。
既然不是里昂收集的,那么这批图文材料是由谁收集的呢?杨先生推测,有可能是张学良当年的私人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帮忙收集的,此人系记者出身,和媒体关系密切。即使不是端纳,那也应该是与张学良有很深关系的外国人。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抗战史研究专家张连红教授则表示,“目前看可能是英美人士制作的,但因为没有落款具体是谁并不好说。应该是张学良请专业人士做了这个报告供他判断,但也不排除是一些外国记者在采访此事件时,发现了一些东西主动交给张学良的。”
杨先生认为,这份“调查报告”原本应该一直由张学良收藏的,里昂在长期相处中与张学良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后,张学良可能将一部分自己的物品交给里昂保管或整理。因此,这份“调查报告”就流传到里昂手里了。里昂也不负所望,将这份“调查报告”细心整理并收藏下来。
这份材料有何价值?
捅破日方“烟幕弹” 有助于判断史实
“日本当年发布的稿件,先说现场发现‘南方人’,暗示爆炸可能与中国南方的革命军有关,后又称现场发现了俄制手榴弹,又使各界引来许多猜想。这份‘调查报告’并没有给出判断,但非常客观。”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抗战史研究专家张连红教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舆论释放“烟幕弹”,但杨先生提供的第三方客观调查报告,对史学家研究得出正确判断有极大帮助。
“从时间上看,这份报告的材料整理工作是皇姑屯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的,时间非常及时。大量高清现场图片和目击者采访,都是最原始的珍贵史料。”让张连红非常惊讶的是,张学良竟然会有这么一份详细的英文调查报告。
张连红表示,无论如何这份报告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第三方调查所体现的客观。不仅收集了中国军方、在华外国人的说法,还有大量日本军方和政府的说法,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有利于史学家进一步去做更适合的调查研究。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