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以藏品对话 为历史负责(且说收藏)

何 琳

2014年05月19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以藏品对话 为历史负责(且说收藏)

  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足见博物馆的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收藏、研究、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作为藏品的管理者,不断搜集、研究、传播与藏品相关的各种信息,不断强化藏品的沟通功能,使观众分享到藏品中蕴藏的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艺术的、生产技术的、民俗的等丰富的信息,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其能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成为当今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之一。

  藏品是博物馆立馆的根本,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记录,是凝固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历史。因此,藏品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教材,通过藏品,博物馆才能架起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其中,藏品的陈列展览,作为藏品管理者与藏品深入沟通的成果,作为博物馆对藏品本体研究与展示的一种有特定指向的表达方式,成为博物馆与观众分享馆藏资源与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陈列展览中对博物馆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艺术魅力的诠释,观众才产生了走进博物馆、走进藏品参观的欲望。

  对观众而言,博物馆收藏什么样的藏品,以什么样的姿态、理念和学术品质推广藏品,意味着他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听什么样的“故事”、从中得到怎样的文化滋养。今天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已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排序和陈设,而是在“创新”和“变革”的动力推动下,更新观念,通过各种新技术手段的整合运用,不断创新藏品的利用和展示方式,只为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和审美需求千差万别的观众都能在陈列中切实感受到藏品中蕴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在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培养了更多的忠实观众。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沟通媒介的多样化,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传统的方式,譬如推出基于藏品的陈列、展览、讲座、专题活动、画册、研究文集、通俗读物、儿童游戏、艺术产品开发等,已渐渐不能满足公众对知识和审美的需求,博物馆从业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挑战。对藏品延展信息的获得与传播、新技术的利用、藏品展示形式的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手段的多样便捷等方面的探索与开发,已成为广大博物馆从业者面对的新课题。未来,除了原有的方式,让观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博物馆藏品的研究中、参与到藏品各种相关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工作中、参与到与藏品更丰富深入沟通的探索与实践中,将会成为博物馆和观众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的主要交流方式。

  如今的博物馆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们日常交际沟通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小而言之,藏品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媒介;大而言之,藏品可实现基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博物馆间的合作而开展的多元文化的沟通。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西方已有300余年的发展史,其数量多、类型丰富,藏品数量大、品类齐全,充分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不过百年,博物馆类型和藏品数量、品类较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积极与世界博物馆界对话,是我国博物馆界与世界博物馆界保持积极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要正视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藏品收藏、研究、保管和博物馆管理方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收藏方面的差距。

  今天,想再建一座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拥有来自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数量巨大、类别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文物藏品的博物馆已不可能。因此,我国博物馆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对本国各民族的自然人文历史文物的关注和收藏上。值得重视的是,对于我国近现代及当代人文、历史、艺术的关注、研究和收藏,我国许多博物馆还存在疏漏和偏颇之嫌,这无疑与博物馆承担的收藏、研究、展示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遗存的使命和职能的充分发挥有一定的距离。博物馆的收藏是为历史负责的,因此,须以沉静的历史眼光,以全面、客观、深刻、理性的严谨态度,构建品类丰富、文化多元的藏品结构与体系。如此,才不负博物馆承担的历史与现实的责任和使命。

(责编:鲁婧、张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