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路杰专栏

媒体专访:功臣像

2014年04月25日09:33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300万成交的四十三等侍卫达尔汉

 

  清代宫廷文物承载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不仅在制作上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水平,其中彰显的文化也带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宫廷意韵。让我们在路杰先生的介绍下,继续领略苏富比秋拍中几件重要的清代宫廷文物的内涵。

  记者:清代皇帝曾经把立过战功大臣的画像张挂于清宫内廷供人观仰是么?

  路杰:对,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功臣像”。当时就悬挂在现在的中南海紫光阁内。紫光阁是今天咱们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但在历史上,紫光阁也曾有过它昔日的辉煌。

  记者:中南海紫光阁,大家都听说过的,但是历史上的紫光阁是做什么的您能简单说说么?

  路杰:可以,紫光阁历史记载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明清两代一直是皇帝检阅武将“校射”的场所。也就是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的“射”术。清代乾隆皇帝时,紫光阁的重要意义才更加得以彰显。

  记者:是在检阅的基础上有添加了什么重要的活动吗?功臣像为什么要张挂在紫光阁内呢?有什么含义么?

  路杰:是的。紫光阁不仅在乾隆皇帝时得以重新修缮。而且还和乾隆自身的功德政绩有了密切的联系。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又自称“十全武功”也就是“十全老人”。是他把自己一生中最显赫的十次军事行动进行夸耀性的总结。在十次战役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勒壁画图思伟绩”。他把平准平回的诸多战役,绘成战图挂在紫光阁内。更把这次战役中有功之臣的一百人的画像图形,也陈列于紫光阁里。并亲自为其中勋绩显著的五十人撰写赞文。而其余的五十人则由儒臣缀辞,加以表彰。这在现存的“功臣像”也能看到。也就是说功臣像的前五十名是“御题”而后五十名是“奉敕恭赞”。了解了这个知识点,大家以后在观看“功臣像”的时候就能区分出来了。

  记者:明白了,十全武功就是十次战役。您能简单说说是哪十次吗?

  路杰:好的。这十次应该是两次平定西域准噶尔﹐一次平定和卓回部﹐两次平叛大小金川之乱﹐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战﹐安南之战和两次抗击廓尔喀的战役。所以说乾隆的“十全武功”始终是与紫光阁密切相连的。紫光阁当时实际上已经成了清代的军事陈列馆。紫光阁曾经收藏的战图、功臣像及其他文物,都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记者:通过您的讲述,了解了这么多的背景知识,相信大家对于乾隆和紫光阁都有了新的认识。此次苏富比拍卖的功臣像就是其中的吧?他们是什么战役中的功臣呢?

  路杰:对,这次拍卖的一共有三幅功臣像。准确的说应该是两幅半。因为其中一幅残损的比较厉害,只剩了肖像中头像的位置。其中保存较好的是“头等侍卫固勇巴图鲁伊萨穆”像和“二等侍卫特古思巴图鲁塔尼布”像。“伊萨穆”像是平定西域时的功臣。从献词来看,他应该是属于后五十名功臣中的一员。身着深蓝色长袍褂,上罩铁锁连环甲,下穿裙式套裤护身。腰悬佩刀,身挂弓袋及箭囊。头带黑色毛皮暖帽上插单眼花翎。目光炯锐似有所望。一手正欲抽弓,另一手正要拔箭。不仅生动而且传神,画中的人物基本上和正常人等高。画像均出自宫廷画家之手。而且清档明确的记载这类的肖像一般多是由西洋画师绘制面部,在由珐琅作的画师完成其他的部分及添色。所以说“功臣像”是中西合璧的成功之作!

  记者:“塔尼布”像也是同样的装束啊。“功臣像”的装束都是这样的吗?我发现一个细节,就是他们手上都带着一样的“扳指”,是不是都是统一的装备呢?

路杰:哦,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侍卫。这种装束就是侍卫的装束。咱们国家收藏的两幅“功臣像”的装束就和这次拍卖的不一样。一幅是“散秩大臣哈喇巴图鲁阿玉锡”像。装束是官员的模样。和此次拍卖的“伊萨穆”一样,他也是平定西域中的功臣。而且是前五十名的功臣,所以是乾隆亲笔御题的颂文。而另一幅是“领队大臣成都副都统奉恩将军舒景安”像。全身将军铠甲的装束。是在平定大小金川时的功臣。扳指是古代习武人射箭必用的工具,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在“功臣像”中的扳指之所以都是一样的,那是因为所用的材质是相同的。是不是统一配发的不好说,但肯定都是根据个人手指的差异定做的。

下一页
(责编:董子龙、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