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组图鉴赏:北京历史的博物印记【5】

魏 薇

2014年03月31日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京历史的博物印记(美哉·华夏博物之旅)

  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在展厅内,有一尊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姿势自然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

  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

  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见到。

  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常见的水月观音造型为:游戏坐姿,十分随意,肩臂之间披帛缠绕,胸前悬挂串珠装饰,身后背景为一轮圆月,手中拿着净瓶和柳枝,后面有竹林山泉。这种景象常出现于壁画或佛教雕塑中,金铜佛像和瓷塑像的表现则更为简单。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

  “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并受到世俗的崇拜与欣赏。

  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