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老紫砂壶收藏:是收藏历史(图)【4】

2014年03月17日09:38    来源:信息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老紫砂壶收藏:是收藏历史(图)

清·雍正、乾隆   加彩绣球纹汉方壶

  清·雍正、乾隆   加彩绣球纹汉方壶

  本版采写/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实习生 陈宇强

  在紫砂壶收藏的世界里,书画篆刻家李海爱收藏老紫砂壶。在他二十多年收藏的四百多件作品中,主要是明中期到民国的老紫砂壶,且基本涵盖了各时期的名家作品。

  在李海看来,每一把老壶都有生命,只要是老紫砂壶,不管好坏,他都会买,重在研究,“收藏,不是收藏自己的喜爱,而是收藏历史。你有权创造历史,但没有权改变历史。”这是他坚持的收藏理念。

  没有名家作品不能算收藏家

  “紫砂壶一般认为起源于宋代,但真正走上艺术化生产是在明代正德年间以后。宋元以前多煮茶,明清改为泡茶,紫砂壶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我喜欢老紫砂壶,就因为它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趣的是,李海与紫砂壶的结缘,却不是因为茶,而是源于他最初喜爱收藏古砚和篆刻,其间还与名家壶几次擦肩而过,说来颇具戏剧性。

  陈曼生名鸿寿,是清朝的大篆刻家,以书法篆刻名世,其文学、书画、篆刻皆精。李海也治印,很喜欢陈曼生。陈曼生喜欢紫砂壶,李海也因此对紫砂壶有了兴趣,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他对紫砂壶是什么样子还全无概念。

  当时李海在古玩市场逛时,发现了一个底下印有“阿曼陀室”四个字的紫砂壶,并不知道这四个字代表谁,没买。回来查看资料才知道,曼生壶有一个印就叫“阿曼陀室”,才知道那就是陈曼生的作品。“我一激动,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市场,结果没看到。后来连去三天也没见到,后悔啊!”

  过了几年,李海看到一个紫砂调色盘底部下款“彭年”二字,知道那是与陈曼生有关的一个重要人物。陈曼生曾经在紫砂壶的产区宜兴临县溧阳县当县令,常去宜兴找人做壶,当时给他做壶的人就是杨彭年。“那是90年代,我看到那个盘后心想着先转几圈再过来买,结果回来后又没有了。”

  几年又过去后,有朋友告诉李海,在长沙发现杨彭年的碗,李海与朋友连夜赶到长沙,第二天一早到古玩店去看,结果又扑了空。“我当时觉得我都不应该收藏紫砂壶了,因为跟这些东西都无缘。”李海至今说来还颇有憾意。

  后来在茶楼与老友的一次相聚中,李海说起这三次错过陈曼生、杨彭年的遗憾,结果那天喝完茶出来,在旁边一家店中居然又看到一个杨彭年的碗,这一次李海再没有错失良机。

  李海感叹道:“收藏,还是有机遇的问题,可遇而不可求。买下那个碗后,就连续买到了一些名家的东西。以前我收藏名家的很少,现在名家的老壶我基本都有。要知道,玩紫砂壶没有这些大名家的作品,就不能算收藏。比如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还有杨彭年的妹妹杨凤年,晚清的邵大亨、黄玉麟,民国的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汪宝根、李宝珍等。”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鲁婧、赫英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