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胎:
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陶器为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距今约20000年,从发表的陶器残片上看,表面呈柳技编纹状,似乎当时是用树枝编成的模具为范,把易熔粘土拍贴于范内烧成。旧石器晚期的陶片遗存目前发现有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湖南道县、江苏溧水、浙江浦江、广西桂林及约旦耶利哥(Jeric ho Sile)遗址等。早期陶器烧制原料是就地取土,各地遗址出土的陶片所处层的泥土便是它们的原材料。胎中多含有大小不等的沙粒,除石英石外,还有角闪石、长石和蛭石。烧成温度大约在700度左右。从手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器物上看,估计有可能是平地堆烧的。甘肃大地湾文化(8170-7370年前)的红彩陶、彩绘类似于小字、十字等十余种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距今约7500年—6900年的裴李岗(黄河中游)文化时期已发现有了简单的陶穴窑,中文早期“陶”字似由象形“穴窑”和“土”上下组成的文字。烧成温度也提高到800—900度之间,颜色为灰、灰红、黑和白陶。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下部已发现少数带有白色陶衣的彩绘陶,或为彩陶文化的先驱并未其后陶瓷釉的使用打下了基础。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目前发现的陶遗址不下七八千处。所用粘土不能满足要求时,还会加入炭化后的草木碎叶、谷物碎壳、煅烧后的贝壳和各种砂粒(见标本)。仰韶文化彩陶多出土在生活层,马家窑则多出土在墓葬中,制作方法上也增加了泥条盘筑和模制法,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陶轮成型法,慢轮约出现在仰韶文化(黄河上游)中期,快轮出现在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从陶胎到瓷胎的转变过程中,北方是自易熔粘土发展到高岭土和长石的配方,南方是自易熔粘土发展到磁石和高岭土的配方,由于陶器是高助熔剂(约15%)和低SiO2、Al2O3(约85%)。各地区陶胎主要助熔剂含量:裴李岗文化红陶16.34%;仰韶文化彩陶14.97%;河姆渡文化红陶14.7%;龙山文化黑陶17.2%。瓷胎是高SiO2、Al2O3(约94%)和低助熔剂(约6%),即使是硬陶(烧成温度1200度以下)也不存在陶与瓷的过渡期,就是说首先在我国南方烧制成功的青瓷和北方烧制成功的白瓷,其陶与瓷之间均无渊源关系,而只不过是不同原料的自然选择。商周时期的印文硬陶,平均烧成温度在1080℃,坩埚、陶范除促进了青铜器铸造的发展外,也使制陶作坊从农耕社会中分离出来。约在夏代在安微含山县桐闸镇凌家滩,遗址发掘了近三千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群,反映出当时陶器的烧造作坊已有了相当规模。陶器作为生产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出土最多的为纺织用的纺轮。陶网坠、陶弹丸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渔、猎工具。陶拍为印纹陶器的制作提供了方便。商代以后陶器陆续使用于建筑材料:排水管、筒瓦、板瓦及至秦砖汉瓦(硅铝含量至今均在80%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后世的居住条件。1976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发掘西周宫室遗址中出土了青、黄色陶丸,可能为计数和计算工具所用。应该说,人类早期文明是从使用火开始,自使用陶而使人类的衣食住行得以升华,标志着人类文明指数的所谓新石器时代似乎应更正为陶器时代。
思考题:
1.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大汶口、龙山文化
和其它北方地区的陶器烧造温度普遍高于长江中下流流域的大溪、屈家岭、马家浜和其它南方地区,试分析其中原因。
2. 判断馆藏红陶和灰陶标本是在堆烧还是在窑烧的条件下完成的?其温度和烧造气氛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