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瑕疵”值得国人明察
纽约佳士得网拍 2013/7/23 拍品号:1
总览上半年世界各地上拍德化白瓷的情况,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器物的鉴定方面,特别是断代方面的失误,不在个例。包括佳士得、邦汉斯在内,都存在断代失误或不准确的情况。拍卖公司对拍品的断代和对作者的确认,是最关键的工作程序,特别是重要拍品的判断上,应再严谨一些。例如,邦汉斯的一件拍品,在图录中器物身上很明显的一方印章没有在图录中作文字说明和提示,只是简单明示此件器物是何朝宗作品。这件拍品是不是何朝宗本人的作品,值得怀疑,至少值得推敲;香港佳士得上拍的鱼篮观音立像,高61厘米,钤印有“博及渔人”方章,图录中把年代定为18世纪,值得商榷;纽约佳士得“凤形执壶”(中国对此类器形有专称:天鸡尊、壶),年代定为“清18-19世纪”。唐纳利相同的一件,壶身钤有他编号为F1aa的印章,是“何朝春”篆书方章。笔者书里进一步考证,德化的这种作品,是明晚期道教兴盛时宗教在文化生活中的表现;又如厦门翰风上拍的一件许云麟作品,图录上定为清末。许云麟生于一八八七年,卒于一九四零年。大清朝最后一年时的许友义才二十三岁!拍卖公司非要这样精准地把创作时间挤进清代?其实效果反而不好。
其余的“瑕疵”还有:命名的不正确或者不准确、特别是中文名称;年代表示过于模糊,如:清代;年代标示不统一,如,同一场拍卖会的拍品,有的按照朝代标示,有的按照世纪标示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有的会影响拍卖公司的形象,有的则会引发商业纠纷,伤害买受人、委托人和拍卖公司的利益。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下大力气加深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细心运作诚心负责,是维护商业形象的保障。但愿看到改进和进步。
从今年开始,笔者和助手着手建立中国德化白瓷交易的国际监测统计、数据模型分析和器物真实性的学术评定等。这是一项较为繁复的系统工程建设和学术领域的提升,在国际范围内是个创新的工作。其实这是笔者在六年前完成《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专著中搭建起了鉴定模型之后的逻辑延续和该领域的姊妹篇。笔者力图秉持务实求真的理念,立足综合当今世界相邻学科水准,从一粒细沙到恒河沙数,心无旁骛埋头苦干,把中国文物学从经验学提升到完整独立的现代学科层面。(刘幼铮)
![]() |